为何说魏晋清谈之风误国误政?又为何能蔚然成风,绵延300年?

2020-10-30 08:52:10 作者: 为何说魏晋清

魏晋南北朝的清谈之风,始于魏之正始年间。何晏、王弼、夏侯玄等正始名士,是清谈的祖师和倡导者。

他们的虚无主义世界观,代表了当时上层士族们空玄的精神状态,适应了这些门阀贵族穷奢极欲的享乐要求,加上正始名士地位高、名声大,如“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座”,遂使清谈之风在上层集团中迅速蔓延开来。

这一“正始玄风”,辗转到两晋时期,更变本加厉。

西晋后半期,王衍进一步把“祖述老庄”的清谈之学大加提倡,并愈加“玄虚”化。他终日清谈,“口不论世事,唯雅咏玄虚而已,他“妙善玄言,唯谈老庄为事”。于是,后进之士,莫不景慕仿效,清谈也成为一大风俗。

据相关史料记载,两晋之时,好清谈者,有文人学者,也有王公贵戚,有文武官员,也有风流皇帝,甚至连望族妇女也卷了进去,可见其风之烈。

到了南北朝时期,清谈之风仍然很厉害,以至连当时比较有为的统治者宋武帝都不能摆脱其俗。《南史·郑鲜之传》说宋武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

可知宋武帝对于清谈还是很愿意凑热闹、赶时髦的。

魏晋时代,武将尚清谈的还不多见,到了南北朝也有了,“家世为将”的沈演之就是其中的一个,《宋书·沈演之传》说他:“折节好学,读老子日百遍,以义理业尚知名。”

魏晋南北朝的这种清谈之风,危害极大,在它的影响之下,士族阶层中形成了一种只图享乐、不负责任的坏风气:“立言籍其虚无,谓之玄妙;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奉身散其廉操,谓之旷达。”

如此风气,使得当时“朝经废于上,职事隳(毁坏之意)于下”,伤风败俗,误国误政,莫此为甚。01 立言玄妙不务实

作为思想家,清谈家可能是最差的思想家。他们忽视现实,两眼朝天,从冥冥的空想中去寻求慰藉,因此,凡著书立说,无不主张以无为本,以玄为妙,离开现实越远越好,在思想领域造成了一种尚玄虚不务实的风气。

于此,他们讲哲理是大谈虚无、玄而又玄,写文章是无病呻吟、言之无物,清谈那些“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天地以自然运,圣人以自然用”,“玄冥”、“独化”的空道理。

他们以主张无为主义的《老子》、宣扬神秘主义的《周易》和不造是非的《庄子》,作为其立论的根据,并在这一基础上加以发挥,建立起以无为本的魏晋玄学思想体系。

这种思想体系对当时思想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以致造成“众家扇起,各列其说,上及造化,下被万事,莫不贵无”的局面,形成了一股长达几百年的“玄风”热。02 处官雅远不事事

魏晋南北朝时,清谈之风几乎蔓延到整个官场,大部分上层官吏都“尸禄耽宠,仕不事事”。《梁书》载有姚察的一段论述:“魏正始及晋之中朝,时俗尚于玄虚,贵为放诞,尚书承郎以上,簿领文案,不复经怀,皆成于令史,逮乎江左(指东晋),此道弥扇。”

尚书丞郎以上的官吏,都是朝廷的要员,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或主管中央政权某一部门的高级官吏。这些人身负如此重任,然而却都是些“簿领文案,不复经怀,皆成于令史”的尸位素餐之徒。

令史,魏晋之时是郎以下掌文书的官职,大概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当官不理政,一切事务都由秘书来办,岂有不出乱子的道理?《陈书·后主纪》论也指出:“自魏正始、晋中朝以来,贵臣虽有识治者,皆以文学相处,罕关庶务,朝章大典,方参议焉,文案薄领,咸委小吏,浸以成俗,迄至于陈,后主因循,未遑改革。”

这是说,从魏的正始年间起,一直到南朝最后一个朝廷的最后一个皇帝陈后主止,三百多年里,各朝各代的大臣中,就连所谓治世能臣、都不关心庶务,把他们应管的事都推给下边的人去办,更不消说那些地道的碌碌庸才了。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