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苦难酬国,仇深敢忆家?
一身存汉腊,满目渺胡沙。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
六军浑散尽,半夜起悲笳。
——夏完淳《即事三首》其二
父亲兵败自杀时的情景,不断在夏完淳的脑海里显现,无论是醒着的时候,还是在梦中。
只见父亲面向北方,身体直立站在水深及腰的松江塘中,倔强地把头埋入水中一动不动,直至溺亡。亲友们下去收尸时,他仍然保持着这一姿势,背上的衣服还是干的。
那一刻,站在岸边的夏完淳已全然不顾哭得昏死过去的母亲,望着水中的父亲,他毛发如针、咬碎钢牙,痛心彻骨。父亲刚烈殉国的情景,更加坚定了他继承父亲的遗志,抗清复明、必死报国的决心。
明末,崇祯皇帝殉国,北方陷落后,满清异族大举南侵,南方战事亦是一片惨烈。
“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顺治二年(1645年),摄政王多尔衮再次下达“剃发令”。清初满人的发式并不是像现代清宫影视作品中那样只剃前额部分,后面编成漆黑油亮发辫,而是在后脑部仅留有金钱大小的面积蓄长发,打成辫子,由于蓄发面积很小,所以辫子十分细,就像老鼠尾巴。所以汉人称其为“金钱鼠尾”辫。汉人成年后就不再剃发,这与汉族传统观念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相严重冲突。尤其在汉人知识分子看来,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
士可杀不可辱! 所以,在南明时期,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时刻,汉人知识分子精英阶层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壮怀激烈的抗清民族英雄,夏完淳便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颗流星。
流星,因其短暂,因而耀眼。夏完淳,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其父为“江南名士”夏允彝,进士出身,曾在崇祯朝为官。夏完淳“五岁知五经,七岁能诗文”,九岁出诗文集《代乳集》,有“神童”之称,名噪一时。十二岁从师“复社”抗清名士陈子龙。十四岁起随父亲、老师起兵抗清。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明王朝大厦将倾之际,一个年仅十四岁、才华横溢的名门少年,毁家靖难,不畏生死,毅然投入义军以抗清救国为己任,夏完淳的早熟、才气、英勇着实令人惊叹。只可惜,他过早离世,未尽其才。
顺治二年,南明战场上,清军攻城拔寨、一路凯歌,已成一统天下之势。而明军则丢盔卸甲、节节败退,地盘不断缩小,形势岌岌可危。
父亲兵败身死后,夏完淳投奔太湖义军(白头军余部)任参谋,继续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抗清斗争。但长白荡一战,清军松江提督吴胜兆使奸细混入义军中,加之义军首领吴易大意轻敌,导致太湖义军全军覆没。夏完淳泅水侥幸得以逃脱,随后他召集散落各地义军残部继续与强大的清军周旋。
“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亲友兵败身死的噩耗不断传来,反清复明的希望日渐渺茫。十五岁的夏完淳匆匆完婚后,离别了新婚妻子,在抗清义军中写下这清冷、幽寂而又沉郁、苍凉的诗句。“落月”、“清霜”这两种意象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局势的严峻危急,也仿佛预示着某种不祥。
顺治三年(1646年),亦是南明永历元年,鲁王监国二年。是年初春,出海逃亡至舟山的监国鲁王朱以海得知夏允彝已于去年九月殉国后,赐谥夏允彝为“文忠”公,并遥授夏完淳为中书舍人。夏完淳写谢表,连同江浙抗清志士数十人名册,交与负责海上往来通信的反清志士谢尧文,使其赴舟山呈与鲁王,以共商大计。不料,谢在漴阙候船时,身着“宽衣大袖,形迹可疑”,被清军游击陈可截获,审出窝藏的通海文书,将其解送至松江提督吴胜兆处。
吴胜兆,明末辽东人。原是明朝武官,清军入关后被迫降清。吴具有一定的军事才干,为清廷肃清江南抗清势力立下不少汗马功劳。但吴也是个反复无常的大老粗,后因贪污、抢劫等问题受到到上司的处罚,心生不满又萌生反清复明之意。
1647年3月间,陈子龙、夏完淳抓住机会怂恿吴联络浙东义师起事反清,策划营救谢尧文等。但吴用人不当、计划不周、事情败露被杀,导致清当局查获夏完淳所书谢表、花名册等。陈子龙后亦因事被捕,同年五月,于解送南京受审途中趁看守不备投水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