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苏轼最傲气菊花诗,一年好景,菊残犹有傲霜枝

2020-10-20 18:31:56 作者: 赏读苏轼最傲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菊绿时。”宋朝苏轼《赠刘景文》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霜降节气。霜降是古代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标志着已经到了秋深,此时早晚会有霜,如果之前的水气凝华成露的话,此时早晚温度会更低,可以看见地面草丛结着薄霜。

一,意味着气温越来越低,很多草木将在寒冷中枯萎。有霜降杀百草的谚语。霜降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大部分春秋茂盛的草木,进入黄叶凋零期,此时更加明显,所谓落叶满长安。

二,霜降也意味着丰收和成熟,有些果实经过霜降之后,甜度更大,进入丰收期。

那么这个节日段,是生机蛰伏或者消减的时候,但是大自然另有生趣,一种草本,在这样的季节茁生并开出绚烂饱满的花朵。

这就是菊花。菊花萌于初秋,但花芽却开始于寒露。这是菊花开花一种特殊的植物特性,它要求白天的光照低于12小时,而温度15度左右。随着秋天日照减少,温度降低,菊花却在霜降和重阳时节怒放,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而且菊花耐低温,它的极限温度是零下10度,也就是说,晚秋和初冬,是菊花最合适的季节。

黄巢说,我花开后百花杀,不如说百花开尽菊花开。菊花是坚韧,长寿,傲霜的象征。

“六十衰年万事尝,西风回首战争场。

故应许是篱边菊,百种花残独傲霜。”宋朝方回《六十吟五首》节录。

这是一个年级花甲的老人,看到菊花,回首一生的磨难。尤其是宋元更迭之际,长寿与平安是风霜雨雪后难得的峥嵘。方回回首一生,将自己比做农村篱笆上傲霜雪的野菊花,是对自己生命的庆幸。因为活的久才能看到太平。

菊花和重阳节现在被称为老人花和老人节,也是有深刻传统底蕴的。人生的晚秋,对应中老年,能饱满自由幸福的生活,就如霜寒秋天,也有菊花一样的灿烂。

“湖上有佳色,黄菊傲霜秋。

欲识无穷意,终日倚城楼。”宋朝王之道《水调歌头》节录

我们知道晚秋时节气温很低,也常常让人心情低迷,这个时候除了要注意保暖之外,还要加大运动量,用自身的热能来抵抗秋寒。那么登高望远,是古代人健身抗秋抗寒的一种方式。在唐宋两朝,晚秋乃至重阳节前后都是登高望远,郊游行健的好时候。越是此时小冷霜寒,越要放开脚步。

这里王之道肯定不止游玩这么单调,他和朋友们一起喝酒,居然还吃了鲈鱼。在湖边,看到了无限秋霜里的菊花,虽然他也是非有钱一族,但是这样的欢会和景致还是提升了生活和未来的动力。

那么霜菊写得好的,自然是苏轼,因为这里有浓厚的人生情怀和对朋友的勉励。

53岁的苏轼,至少53岁前,已经跌宕起伏,虽然之后,他的命运依然辗转,但53岁这年,他是以龙图阁学士去做杭州的地方官,其原因是,京官不好做,他又得罪了当权派。好在苏轼几起几落,落的时候险些因乌台诗案被处死,所以他的情怀自然大气。

刘景文比苏轼大四岁,此时57岁,其人慷慨豪放,担任着两浙的兵马都监,但实际是一个职位不高,难以发挥才干的岗位。他和苏轼豪气相投,苏轼也觉得他是个人才,于是向朝廷力荐。

刘景文,其实也有自知之明,因为他这样的年龄,职位这么低,就算是有心,但也难以争取,不免言谈之间有所低落。

但是苏轼却以这首霜菊来勉励他,老骥伏枥,总有老有所为。

“荷尽已无擎雨盖。”

这是晚秋风景。但也表现了多重意蕴。一是,国家无有栋梁之材,二是你本人朝里无人,无人替你遮挡仕途风雨。

“菊残犹有傲霜枝。”

这句既是写菊花的经典,也是写人生的经典。无论何种秋寒之境,总有菊花傲然盛开。实际菊花正是霜风之花,为什么这里要用“残”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