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银子长什么样?全是牙印,黑不溜秋,别再被古装剧给忽悠了

2020-10-31 15:14:58 作者: 古代银子长什

相信每个人,都有捡到金银珠宝的幻想,除去作为货币本身的价值之外,金银这种闪闪发光的金属,也本能地得到了不少人的喜爱。

那么在大家的印象当中,古代的银子是怎样的呢?是不是如同影视剧中洁白耀眼,类似于马蹄铁一样的银锭?如果你这么想的话,可能就要有些失望了,都是牙印,黑不溜秋,掉地上你可能都发现不了,这恐怕才是过去大部分银子的真正模样,别再被古装剧给忽悠了。

尽管中国很早就有了以银子作为贸易的历史,然而在民间,银子的使用概率并不高,到了北宋期间,随着技术的提升和矿脉的开采,产银量达到了我国古代的巅峰,但是平均下来每年也不过80万两,而且大部分作为硬通货还交给了辽国作为岁币。在此之后,很多银矿枯竭,产能反而下降。

不过到了真正使用银子的高峰期,反而是在明清期间,这又是为什么呢?主要还是因为全球化发展,西方殖民者在美洲等地开采大量银矿,而明代后期隆庆开海,大量的银元随着巨大的贸易顺差流入内地,这才让寻常百姓的身边,也能够出现一点碎银子了。

但是明清两朝基本的流通货币,还是铜钱,一直到1910年,清朝末尾,清廷才颁布《币制条例》,正式采用银本位制。

而根据计算,在道光年间,一两白银,大约能换到钱一吊,,也就是1000文钱,更是差不多能够买大约70公斤的粮食。由于价值实在是太高,这也就导致了民间的贸易,大部分都是用碎银两按照重量进行交换的。

如果是生活中佩戴有银首饰的朋友,就可能会了解到,如果在戴久了,可能会发黑,这是因为银元素和空气中的其他物质发生了氧化反应,导致被氧化的银失去了光泽,这还是在很多银首饰都经过了现代的抛光打蜡的前提上,而到了古代,由于人身上的体液等原因,银子变黑的速度,也就会更快了。

而银子的价值,也注定了它会被不法之徒盯上,明朝期间,官府在明面上是并不允许民间使用白银进行交易的,这也就导致一些小作坊趁机造假,在银块当中参与其他的金属。

而区分银真伪的最好办法,第一个是看底部是否有“蜂窝”,也就是铸造时留下的不规则气体空洞,第二便是使用牙咬一下,银子的硬度,要比其他的金属软,咬上去还能留下痕迹。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留下的口水,也就进一步促进银子的氧化了。

因此古时候留下的碎银子,也就成为了一副如此的模样,布满了牙印,丢在地上,就像一块黑漆漆的石头。

那么我们经常在古代看到的那种马蹄银,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它们有些是贡品,比如元代在征服南宋后,将搜集的白银浇铸,以五十两为一锭上交给皇帝,才有了“元宝”的由来,而清代官方铸造的银锭,同样为五十两一锭,如此大的数值,自然也不会用来日常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