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汉武帝和隋炀帝,很多人认为这两位是不能放在一起比较的。一个是正面典型的千古明君,要和唐太宗等千古一帝并列;一个是反面典型的昏君,和秦二世等无道昏君并列。其实,汉武帝和隋炀帝是非常相似的,正如疯子和天才只有一线之隔,成功了是天才,否则只会被人当做疯子。汉武帝和隋炀帝非常相似,首先,两人登上皇位时,家底丰厚,有开疆拓土的资本;其次,两人都好大喜功,汉武帝多次出击匈奴,把汉朝的家底都败光了,隋炀帝更惨,把自己的江山和性命都赔进去了。为何汉武帝和隋炀帝相似的起点,相似的性格,一个是千古明君,一个却是无道昏君。其实,汉武帝和隋炀帝虽然很多地方相似,但有一点是不同的,就是隋炀帝对于国家的控制力度比较弱。
隋炀帝影视形象
单从谥号上来说,隋炀帝无疑是更残暴的,理应为所欲为。当然,这个谥号是他的大表哥李渊封的。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对于前朝来说,一般都是能抹黑就抹黑,要不怎么能显示自己政权的合理性。一、隋炀帝和汉武帝两人可用人才不同
隋炀帝对国家的控制力度弱,导致他做的事都是功在千秋,比如:开科举,开通京杭大运。然而汉武帝的政策很多都是为了利于当时的,对以后并不利,比如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增加各种税收,导致汉武帝末期流民四起,差点就爆发农民起义了。汉武帝不得已,下《轮台罪己诏》,开始休养生息。
隋炀帝做的最好的一件事就是实行科举,为后世中国和其他国家奠定了考试制度。科举制度虽然功在千秋,但对于隋炀帝的帮助并没有多少,根本没有达到隋炀帝的目的。由于隋朝是在关陇贵族集团的支持下建立的,隋朝的势力越大,他的股东关陇贵族的权势也随之大大增加。虽然杨坚家族是其中的董事长,但也受股东的制约。隋炀帝上位后,面对这种情况也是十分头疼。地方大员、军队首脑、朝堂之上都是关陇贵族。隋炀帝于是便开创了科举,使寒门世子出现在朝廷之上。
这个想法是很好的,一切凭实力说话,而不是“拼爹”。但是由于可替换的岗位太少,主要是关陇贵族占据的岗位实在太多了,基本上是垄断的状态。所以隋炀帝开的科举一共也就招了十几位,并且大多是官宦之家。比如唐初名相房玄龄就是隋朝的举进士出身,同时,他是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科举并没有达到隋炀帝打破关陇世族垄断的目的,这使得隋炀帝没有多少人才可用。这导致了一系列的反应,每逢大事,隋炀帝不得不亲自出马,比如三征高句丽。这成了隋炀帝军事上失败的根源。
帝国双壁影视形象
反观汉武帝,汉武帝坐镇中央,战争由帝国大将卫青和霍去病负责,他只需保障后勤就行了。而隋炀帝三征高句丽都是御驾亲征,没有人坐镇中央,居中调度。一旦出现问题,战争就会失败。就像隋炀帝第三次讨伐高句丽一样,本来可以一鼓作气拿下,结果后方杨玄感叛变,导致功亏一篑。二、两人的国库收入来源不同
战争是需要大量钱财支持的。汉武帝为了打击匈奴,把他爷爷和爸爸攒下的家底用光了还不够。所以汉文帝启用桑弘羊做治粟都尉,把盐铁收归国有,实行纳粟拜爵、补官及赎罪等创收举措。同时,任用张汤、宁成等一批酷吏,罗织罪名,打击豪强。由于汉武帝在军事上连续胜利,百姓虽然贫苦,但是看到连胜战绩,觉得还是值得的;并且那些达官贵人也一样被收走大量钱财,心理上也有些平衡。对于苦日子,勒紧裤腰带,咬咬牙,还是可以过得下去的。
隋炀帝军事失利,却只加重百姓的农业税。百姓觉得朝廷收了这么多钱,却总是打败仗。自己辛辛苦苦攒下的钱,全都成了打水漂。自己过得辛苦,而达官贵人却夜夜笙歌。百姓心中自然不平衡,搞得当时流民四起。所以李密攻下兴洛仓后,开仓放粮,百姓一拥而入。一下子,李密的瓦岗寨势力便成为当时不可小看的一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