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荷才露尖尖角——荷花为何能受到古人文人墨客的喜爱?

2020-11-02 16:51:41 作者: 小荷才露尖尖

一直以来,由于生长环境的恶劣,却能够开出芬芳沁雅的花朵,所以荷花一直受到我国古代文人墨客的喜欢。许多诗人以荷花自比,用荷花的高洁之姿来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也留下了很多歌咏荷花的诗篇。

这些诗篇我们至今都很熟悉,思中学最著名的算得上周敦颐所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湖光山色中,荷花的娇艳更衬青山的伟岸,在肃杀的秋风中,残荷的枯败更显萧瑟和凄凉。由此可见,荷花不仅在人文情怀中有着自己独特的风姿,在自然风景中更是巧妙的点缀。

荷花全身都是宝,是观赏价值和营养价值的结合体,在现代的公园中,也常栽种荷花来为风景增色,而在古代的江南水乡,夏日也常见女子泛舟采莲蓬,这些画面也常出现在古代的著名画作之中。椭圆形的花瓣层叠,露出里面嫩黄色的花蕊,在宽大的碧绿荷叶中,掩映出妖娆的风姿,别有一番影影绰绰的美感。

一、荷花文化在中国的起源

荷花又名莲花,以其芬芳和秀气的外形一直频繁出现在人们的文章里,而关于荷花,还蕴含着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尼姑和和尚相爱了,他们住在同一座山中不同的尼姑庵和和尚庙,碍于教规不得经常相见。所以只能在暗地里偷偷见面,有一年的三月三号,他们在湖边相会,恰好被一个路过的叫花子撞见了。

本来这是一件小事,但是那个叫花子的相貌很像尼姑庵内的主持,尼姑以为确是其人,想着丑事撞破,自己也无脸面再回去面对庵中众人,所以羞愤之下投湖了。那个和尚一看尼姑寻自尽,便一头也扎进了水里,想把她救上来。而叫花子想着尼姑是因为自己才投湖的,一看两个人都跳下去了,心下不忍便也下水想把两人救上来。但是奈何水性不熟,体力不支,最后三人都没能上岸。

这件事情发生在夜晚,所以除了那三人便再没有旁观者。但是这一切都被土地王菩萨看见了, 他感念这三人的痴念,但是毕竟他们触犯了佛门的戒律,所以菩萨并不能将他们救活。尼姑与和尚死去之后,肉身都腐在湖底的淤泥之中,他们的魂灵来到菩萨面前喊冤,请求菩萨让他们的尸骨能够在沉湖的地方节节相连,并且给予一丝生机。

菩萨说,由于你们生前犯了佛门大忌,所以死后只能终日与淤泥为伴,但是念在你们都是凡人,有七情六欲是人之常情,所以就罚你们的尸骨在泥里节节相连,化身成荷花,保有生机。而当初那位叫花子,因为被水中的鱼儿嫌弃臭味,所以尸身没有沉到湖底,浮在了湖面。他也觉得不公平,来到菩萨面前喊冤,菩萨便许诺让叫花子化身为一条蛇,每年的三月三号可以跳出水面来看一看这个世界。

二、荷花文化在中国的发展

荷花原产于中国黑龙江、黄河及长江流域,在北半球的部分沼泽地带,如今也多见荷花在十万年前生存过的痕迹。在荷花出现后的大概一亿年,出现了人类,由此可见,荷花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远超于人类的历史了。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刚出现的时候,大多还是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的生存方式,人们发现荷花的果实不仅可以吃,而且味道清甜,所以在人们最初的印象里,荷花是与生存挂钩的重要食物。发展到中国的农耕时代,人们对荷花有了很深层次的了解,由于我国古代的文明大多发源于大江大河流域,而荷花刚好也是临水而生,所以人们在不断的岁月发展中,与荷花可以说是朝夕相处,对其习性特点也颇为了解,也为将来荷花文化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到了周朝的时候,荷花已经作为可食用的植物走上了人们的餐桌,《周书》中明确记载着周朝的人们采摘野生的藕节作为食物的历史。到了汉朝的时候,荷花身上的各个部位都有了专门的名称,详见于《尔雅》中。一直发展到西汉时期,随着国力的提升,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开始加强,荷花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传播,经由各个商道从江南运往北方,荷花的栽培技术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为荷花文化的发展又提供了充足的条件。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