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猜疑提防了20年的杨坚,为啥能实现人生逆袭?人际关系的胜利

2020-11-02 23:17:45 作者: 被猜疑提防了

相面大师来和(《北史》中的记载,《隋书》称是赵昭)受周明帝宇文毓之托,专门查看杨坚的为人。看过之后,他一边对宇文毓打哈哈:“杨坚顶多只能当个上柱国”;私下里却对杨坚说:“你以后定能成为人君,届时一定要大行杀戮才能稳定局面,切记。”敢于冒着欺君之罪相助,俩人的交情可见一斑;

后来当宇文宪、王轨先后建议除掉杨坚时,周武帝宇文邕一方面珍惜杨坚的才华,另一方面也许是受了来和结论的影响,坚信他“止可为将而已”,即只能当个将领;

在宇文赟的猜忌下,杨坚倍感煎熬,于是请郑译帮忙把自己调出朝廷;这位老同学一口答应,很快在宇文赟面前极力推荐他作为讨伐南陈的统帅。

剧照—郑译

而在宇文赟死后,备受猜疑的杨坚之所以能入朝辅政,正是得益于郑译、刘昉等“小人”。

公元580年,由于过度沉迷酒色,年仅22岁的宇文赟暴毙,留下了8岁的宇文阐。临终前,待在身边的是“素以狡谄得幸”的亲信刘昉、颜之仪。在郑译的推动下,刘昉自作主张,决定引入德高望重的杨坚辅政。

一开始,杨坚还装作推辞,但刘昉单刀直入、但却推心置腹的一句话,让他立即没有丝毫犹豫:“您如果愿意干,那就别磨蹭;如果真的不想干,那我可就自己上了。”

见对方如此“坦诚”,杨坚也不好意思再装模作样。随后,刘昉、郑译以雷厉风行之势,草拟圣旨,宣布任命杨坚为“总知中外兵马事”,即掌握朝廷内外的军权;不久后,这些人进一步以周静帝宇文阐的名义,加封杨坚为假黄钺、左大丞相,并且“百官总己以听于左丞相。”

从这一天开始,北周的大权已经逐渐落入杨坚的鼓掌之中。随后,他果然如当初来和(赵昭)建议的那样,对宇文氏皇族大行屠戮,迅速除掉了朝廷内的威胁。在这个过程中,杨坚一度险些被藩王暗杀,好在他平时交好的都督李圆通竭力保护,最终才化险为夷。

而当周皇室的利益相关者相州总管尉迟迥、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总管王谦等势力反叛时,一众北周名将、勋贵都坚定地站在杨坚一边,并积极为其出谋划策、出师平叛,比如韦孝宽、梁士彦、元谐、宇文忻、宇文述、崔弘度、杨素、李询、贺楼子干、王谊、梁睿等。其中,武乡公崔弘度甚至是尉迟迥的亲家;然而,最后亲手割掉尉迟迥脑袋的,正是这位亲家的弟弟崔弘升。

而其他的望族、世家,对杨坚赤裸裸的篡权举动基本默不作声。这其中固然有不愿意激发动乱的因素,也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考虑;但在他们眼里,杨坚平日里与人为善、极少树敌,而且为人极有才能,即使他真的称帝,也不会向当初宇文赟那样胡作非为,何不乐见其成呢?更何况,在过去200多年的乱世中,谋朝篡位早已屡见不鲜。

在平定尉迟迥等势力后的下一年,杨坚正式建立隋朝。其后他对内勤政爱民、厉行节约、推动改革、休养生息,并开创了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雏形;对外恩威并施,北定突厥、南平陈朝,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分裂。这一期间,中原王朝一扫十六国及南北朝以来的混乱局面,政治稳固、官场清明、社会安定、民生富庶、人口暴增、文化繁荣,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新顶峰,史称“开皇之治”。

杨坚之所以能在险象环生的政治环境中生存下来,固然有他能力出众、善于韬光养晦的因素,但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务实态度,客观上为自己提供了保驾护航的作用。正是这种迫不得已的生存方式,为他提供了强大的朋友圈,也造就了扎实的应对能力、雄厚的政治势力。

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这种处事方式仍有可取之处。当然,这不是鼓励人腹黑,更不是教人生事,只是鉴于“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人是社会性的生物,形形色色的利害纠葛不可能杜绝;在成年人的世界里,面对纷繁的利益纷争、复杂人际关系,如果过于锋芒毕露、爱憎分明,心头的一时之气或许可以发泄,但带来的惨痛后果必定深远。每一个有责任感的成年人,都理应控制自己的情绪,在不违背法规、道德准则的前提下,尽量与人为善、少树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