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位落空,皇次子心怀异谋:从汉王到汉庶人;朱棣次子朱高煦之死

2020-11-04 16:05:26 作者: 储位落空,皇

作者:史遇春

朱棣成功夺权之后,开始执掌大明江山。

立储一事,在任何时候,都是大事。当然,此事在永乐一朝,毫不例外,也是大事。因为此事,当日还不止一次地翻起过巨大的波澜。

对此,有人认为,这是简单的事情,为什么弄得那么复杂?

“立储以贤”,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真的就那么简单吗?

真的就可以用“立储以贤”来解决这关系到江山社稷永续经营的大事了吗?

仔细想一想,其实,还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如果可以“立储以贤”,那么,在帝王之制下,长久以来,为什么非得“立储以嫡、立储以长”呢?为什么还要弄到皇帝不逝,储位就秘而不宣呢?

回顾以往,在中国社会的历史现实中,任人的确可以唯贤,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立储都是以嫡、以长(嫡、长有故,也要按次序顺位递延)。

为什么不能“立储以贤”呢?

因为:

“立储以贤”时,所运用的标准是“贤”;但是,“贤”作为一个标准,太过灵活、很难把握,也无法用结果来进行验证;以“贤”所立者,无论他是多么地“贤”、多么地“能”,对那些觊觎者、反对者、攻击者而言,他们总是能够找到所立者“非贤”的证据、素材、资料,并借此对所立者进行抹黑、进行诽谤、进行攻击,并且,他们总是可以找到理由,来进行争斗,以图取而代之。

为什么一定要坚持立储以嫡、以长呢?

因为:

立储以嫡、立嫡以长,就要简单地多。身份为嫡,年龄为长,这是很难进行攻击、也是无法从中操作的。当然,立储以嫡、以长,执行起来,也十分方便。

基于历史惯例、现实状况、长远考虑及种种因素,朱棣虽然是一位强势的君主,但是,在立储之时,他最终还是遵照了立储以长的原则;这也是朱元璋的旧制,即所谓的祖宗法度吧!

迟至朱棣掌权的第三年,也就是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朱高炽(即明仁宗)才成了皇储,被册立为太子。

同年,“靖难之役”中劳苦功高、朱棣意属的朱高煦被册封为汉王,藩国云南。

对于这个结果,皇次子朱高煦怏怏不乐。

按照当时大明宗室制度,册封王爵之后,这些藩王就必须去藩国居住。

当日,朱高煦不肯前往藩国,他发牢骚说是:

“我有什么罪啊,要把我贬斥到万里之外去?”

猜想,朱棣没有册立朱高煦为太子,他心里大约也有些觉得对不起这个曾经帮自己打江山、拼性命的儿子吧。

听闻朱高煦的牢骚之后,朱棣就将他的藩国改为青州(今属山东)。

即便如此,朱高煦还是闷闷不乐,他仍然不肯去青州,又说是:

“我有什么罪啊,要把我安置到那块贫瘠的土地上去?”

结果,朱高煦就一直留驻京师。

留驻京师,朱高煦并没有安省。他向朱棣请求,并得到朱棣的同意,将天策卫作为自己的护卫。

何谓天策卫?

天策卫(一卫有兵士5600人)属于皇帝亲军,是负责护驾左右、护卫宫禁的皇帝侍卫。

得到天策卫护卫之后,朱高煦曾说:

“唐太宗曾封天策上将,我今得天策卫护卫,这难道是偶然的事情吗?”

这里,朱高煦自比李世民、自比天策将军。

既然如此,那就顺便看一看天策将军及相关情况:

天策上将是天策府官制的一种,位在亲王、三公之上,仅次于名义上的文官之首三师(即太师、太傅、太保);天策府则是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卫府之上。

天策上将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官员,即所谓“许自置官属”。

据《旧唐书》本纪第一《高祖》记载:

[唐高祖(李渊)武德四年·公元612年]“冬十月己丑,加秦王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

终唐一朝,天策上将只有李世民一人。

后世也只是宋朝和五代十国时期共六人得此封职。

在得到天策卫护卫之后,朱高煦犹嫌不足,他又向朱棣请求,给自己增加两护卫。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