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得时候,东三省的土匪多,当地人把他们叫做胡匪,也有叫胡子的。
胡子拉碴的糙汉,几乎是他们的标准像。
东北胡子的渊源,据说可以上溯到明朝末年。袁崇焕设计杀了毛文龙之后,文龙部下就四散到海疆当了海盗,出没于辽宁、沈阳、登州、莱州之间,这就是胡匪的开端。
后来明朝边将孔有德、耿仲明、祖大寿等人投降满清之后,他们手底下有一批不愿意变节的官兵也学前面一批人的做法,漂流海上当了海盗,之后陆续有一些逃兵投奔过去,胡匪慢慢坐大,成为东北地区一支不可忽视的江湖力量。
胡匪一开始专门跟官吏做对,从不打劫老百姓。后来官兵力量越来越强,胡匪无法对抗正规军,再加上人马越来越多,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管理越来越难,慢慢的就和以往的土匪强盗没有了差别。
但是他们一般也就是打劫那些在关外做生意的富豪商人已经天津和山东一带的大财主,主要是通过绑架勒索赎金。
有时候他们也会和山东的响马联合起来搞事情。其中有个叫商峻的首领,以前是毛文龙手下的将领,属于第一代胡匪的首领,他给胡匪立下许多规矩,后来商家成为了胡匪世家,据说还立了家谱。当土匪的写家谱,应该很有可读性吧。 东北的胡匪因为有响马贼配合,所以也被人称作马贼,他们分成很多股力量。每一股少的几个人到几十人,多的可以达到二三百人,这些人没有什么纪律可言,作风彪悍,互相之间也会为了争夺地盘而血战。
胡匪的买卖一般有两种,第一个就是绑票,看准有钱人家的儿女,绑架过来之后,或者是留下消息,定好价格,让人照价赎人。要么留下名头,让对方托人找上门去商量价格。但是规矩都一样,过期不候,土匪定好日子,过了这个日期,那就等着收尸。
胡匪的另外一个经济来源,就是所谓的出贩。就是把甲地的牲口抢夺过去,买到乙地。如果遇到官兵追剿,他们也不是一味硬刚,而是权衡双方力量,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鸟兽散。如果被追的急了,就会沿途抢马,把疲惫的马匹留下,换乘体力充沛的马匹。因为他们骑马技术精湛,官兵常常无可奈何。 各地的胡匪各自有自己的匪帮,每一家匪帮多的上千人,少的也有几十人,能当匪帮老大的必然有一手绝活。比如钻天燕子,擅长穿山越岭,步履如飞,日行八百。黄四癞子擅长骑马开枪,打人左眼不会打到右眼。而托什套、燕翼子这些人均能百步之外,双枪齐发,百发百中。独眼龙可以一边跑一边开枪,只听枪响,不见人影。蓝六一能举起500斤重物。
胡匪的规矩,一个是小弟绝对服从大哥;一个是首领必和小弟同甘共苦。
为什么东北的土匪会被民间叫做红胡子呢?有好几种说法。 有的说,胡匪抢劫的时候会用红色颜料染红胡子,所以叫红胡子。
有的说,土匪用火枪打劫的时候,平日用红缨塞在枪口,等到开枪的时候就把红缨拔出来,用牙咬住,远远望去就像长了红胡子一样,所以叫红胡子。 或曰,鬍匪行劫時,以紅色塗鬚髯,故又名 每年秋天,高粱没有收割的时候,北方的高粱地连绵十几里地,那些没有能力明抢的胡匪就会躲在高粱地里面搞突袭,这些人也被称作青纱幛。看过张艺谋的《红高粱》的朋友,对这种土匪一定不陌生。
胡匪在打劫的过程中,既劫财又劫色。稍稍遇到抵抗就会动用酷刑,一般是点上火炉子,把抓来的人坐在炉子上面,这叫做坐火车。还有用铁丝烧红之后烫烙人身的,叫做灯草绒背心。 长春的胡匪最多,他们抢劫的时候穿着短衣服,荷枪实弹,看见远处有人,远远地就高声互报家门,这个叫报字。每一个匪帮都有自己的字号。报出字号,土匪就知道是哪个山头的。如果对方报不出字号,那就是普通百姓或者官兵了。此外土匪之间谈话,也有很多的黑话,隐喻,只有土匪之间才能够听得懂,这个在《林海雪原》里面也有精彩的表现。比如官兵叫做花鹞子,吃饭叫朝的,军官叫官兔子,中弹叫贴金,富人叫大粮户,拷问叫听秧子,杀人叫扯了人,土匪窝叫大当铺里,手枪叫腰逼子,刀叫口锋子,如此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