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的最后一年时光,包龙图登场了

2020-11-05 13:40:21 作者: 宋仁宗的最后

赵祯说:“依你所奏,那么只有富弼了。”

王素顿首称贺说:“陛下果然得人了!”

赵祯又问道:“文彦博这个人怎么样呢?”

王素回答说:“文彦博也是个宰相才。”

王素的举荐,坚定了赵祯起用富弼、文彦博的想法。次日即下诏,召二人还朝,并授同平章事。

次年,又改元做嘉祐元年(1056年),这时,朝里朝外没什么大变故发生,正是太平岁月。不料赵祯忽然生了一场大病,数日不能上朝理事,众臣忧惧不安,文彦博、富弼二位宰相为了稳定大局,晚上就睡在殿庐主理朝政,才使朝政没有出现混乱。

文彦博在赵祯生病期间,曾建议册封太子,建立储君。赵祯怕他麻烦,含糊其辞地答应了,但当他病好了以后,便又将这件事搁下了。

知谏院范镇见皇上在立储这件事上没有一点动静,觉得天下的事,还有哪一件比立储这件事还要大吗?于是上疏,力请赵祯立储君。

赵祯几乎是带着哭声对他说:“你奏请立储不错,朕也知道你的忠心,但你知道朕为何一直迟迟不立太子吗?”

范镇摇摇头,表示不知道。

“朕是想有一个亲生的儿子啊!”赵祯断然说道,“建储一事,再等几年吧!”

原来,赵祯虽然贵为天子,后宫除皇后外,还有嫔妃、美女达数百人之多,但这些女人的肚皮都不争气,没有一个能替他生下儿子。曹皇后为了以防万一,早就从宗室中收养了一个嗣子,就是后面要讲的赵宗实。但这只是一个备用,不到万不得已,赵祯实在是不想起用这个备用太子。

范镇是个倔人,似乎有点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劲头,他见赵祯不采纳自己的奏请,百日内,连续上了十九道奏疏,胡子都急白了。

赵祯觉得范镇很可怜,也很忠心,劝自己早日立储,确实没有错,这也是言官的职责。他知道,如果自己不采纳他的奏请,他会一直纠缠下去。无奈之下,下了一道诏令,将范镇调离知谏院,改任刑狱纠察使。

范镇调离了知谏院,群臣奏请立储的呼声并没有停止,许州通判司马光,翰林学士欧阳修,殿中侍御史包拯、吕景初、赵抃,知制诰吴奎、刘敞,宰辅富弼、文彦博、王尧臣等又相继奏请。

无论这些人怎么讲,赵祯就是不听,由于在这些人当中,包拯的态度最坚决,为了减少麻烦,赵祯又采用同样的办法,把包拯调外任,到开封府做了知府。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士,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

几年之后,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犹豫、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

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任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告状。包拯说:“牛没有舌头,已经没有什么用了,你赶快回家把牛杀掉,还能卖几个钱。”

牛主人觉得这个县太爷也太没道理了,他是来告状的,他不但不主持正义,拘拿割掉牛舌的盗贼,反而叫他回去把牛杀掉卖几个钱。有些不服地说:“小民来报案的呀!县太爷不替小民主持公道,却叫小民回家把牛杀了,是何道理?”

包拯佯装发怒地说:“一个牛舌值几个钱,这样的小事还要来麻烦本官吗?”接着命衙役将告状的牛主人轰了出去。

牛主人忍气吞声地回家,把没有舌头的牛杀了,将牛肉送到集市上卖了。

时过不久,又有人来告状,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牛是用来耕地的,历朝历代都有规定,不得乱杀耕牛,杀牛是违法的。

包拯见有人告状,直接升堂,衙役将告状之人带上来后,包拯劈头盖脸地就问:“你为何割了人家的牛舌,从实招来。”

告状之人听罢大惊失色,没有用刑便招供了。

原来牛舌头真的是他割掉的,他见县太爷没有理会牛主人的控告,欲对牛主人施以更大的打击,便来告发牛主人擅杀耕牛。正好就落入了包拯的圈套。

包拯因断案如神而闻名于当时。后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送给权贵们。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