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在49岁本命年,都发生过哪些“命中注定”的事

2020-11-06 16:08:42 作者: 曾国藩在49

将浩如江海的典籍,如此择要分类,真是独到而简洁,堪称“大学问”。

但曾国藩写这本书的初衷却是小的很。他写到:“……乃择古今圣哲三十馀人,命儿子纪泽图其遗像,都为一卷,藏之家塾。后嗣有志读书取足于此,不必广心博骛,而斯文之传,莫大乎是矣。”

原来他想写的只是一本图文并茂的留给家族后辈的读书指南。“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了。

有趣的是,世界书局版《圣哲画像记》的后面,赫然图上曾文正像(落款是:山阴后学田康济敬摹),附上《曾国藩传》,写三十二圣哲记的人,成了第三十三名圣哲。

04

本命

咸丰七年(1857)闰五月,曾国藩在家中接到上谕:“……又令曾国华带勇远来援应,尤属一门忠烈。”

曾国华是曾国藩的胞弟,后来过继给曾国藩的叔父。这道圣旨是在曾国华从军后,圣上表扬曾氏兄弟共赴国难的忠勇行为。

受到朝廷旌表,自然是无上的荣光,所以,曾国藩的叔父想借上谕立一块“一门忠烈”匾额,光耀门楣。但是,曾国藩对“一门忠烈”四个字,十分忌讳,所以匾应该是没有立。

这肯定不是一种消极,而是看透后的想开。

实际上他对命真正的看法和做法是“天命居半,人力居半”。

来看看在这一年,占到一半的“人力”,他又做了什么?

他这一年的生活看起来竟然很规律:在军营中,每天早起清理文件,然后吃早饭,之后见客,安排军事、政事,中饭后,练字、写信,晚上读书、写日记。经常下一两盘围棋,还有一次兴致颇高的听了一场雨。

他很是关心家里事:他在信里指出儿子来信中的错别字,并批评和点拨他的书法,他给儿子、侄女的婚事亲自选备了礼物派人送去,叔母过生日他送去一匹春罗、四匹夏布、一封燕窝、二斤鱼翅,他细心告诫自己在家主事的弟弟“吾家仕宦之家,凡办喜事财物不可太丰,礼仪不可太简”,并请弟弟“闻我在外今日尚有错处,不妨写信告我”。

他亲笔撰写了《林君殉难碑记》《湖口水师昭忠祠记》《毕君殉难碑记》等文章,纪念和表彰阵亡的将士。即便在行军的船中,他也每日静坐读书,偶有学生来拜见,他都细心点拨他们的文章和事业。

他这一年癣疾大发,目疾也日以增甚,时感目光昏花作疼难于久视,有时感叹精神日衰,老境大臻,却做到“应酬周到,有信必复,公牍必于本日办毕”……

最后补上一笔,在上一年的十二月十一日,一个年龄比曾国藩小一轮(12岁)的人来到他的帐下,他们共同度过了本命年,这个人是李鸿章。

参考资料: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6月第2版;

曾国藩:《圣哲画像记》,世界书局1936年初版影印本;

黎庶昌、王定安等撰,李翰章、李鸿章审订:《曾国藩年谱》,岳麓书社2017年4月第2版;

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岳麓书社2016年1月第1版。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王昊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咸丰九年(1859)正月,曾国藩在军营中再次接到上谕:“……该故员(指曾国华)历著战功,一门忠义,着再加恩……”

接到这道上谕,曾国藩百感交集。因为此时,曾国华已经阵亡(所以圣谕中称“该故员”),而且头颅至今没有找到。

先后到来的“一门忠烈”和“一门忠义”,让曾国藩对定数之冥冥深感悚忌和无奈。

曾国藩和他的兄弟们私下讨论了这件事。

曾国潢在给曾国藩的家书中,说是“变格谶语”,

谶语一般是指无意道出却事后应验的坏事,变格,就是指“一门忠烈”变为“一门忠义”,曾国华的惨死,应验了两道上谕。

曾国藩作为长兄,对兄弟们十分关爱。

他的弟弟曾国华“读书颇有识”,但科举却屡屡失意。科场失意,曾国华转而想借大哥的声威谋求军功。从当时的家书往来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内心深处是不愿意曾国华从军的。但是,性格偏激的曾国华铁心入伍,曾国藩阻拦不住。当曾国华确定从军时,曾国藩为这个郁郁不得志的弟弟,用心良苦地选择了湘军之杰、第一悍将李续宾这支常胜之师以便取功,未料,李部6000精锐却在安徽三河遭到意外的惨败,曾国华殒命时年仅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