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宫春科
封建统治者中鲜有想走群众路线的,明朝皇帝朱元璋算是一个另类。在他的治下,普通农民可以将有贪污恶行的地方官捆绑锁拿,手持律令进京面圣,任何人不得阻拦。然而,有明一朝,贪污腐败,鱼肉百姓依旧屡禁不止,直至再次爆发农民起义,让李自成推翻了明朝数百年的统治。朱元璋的群众路线走得不成功,可借鉴,更需反思。
残忍嗜杀的朱元璋对功臣官吏严酷寡恩
在中国历史上较有作为的帝王中,明太祖朱元璋对朝臣、宦官最为残忍、苛刻和吝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官僚、军队、幕府、是维护统治、镇压反抗的工具,历代帝王均礼遇有佳,但朱元璋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对待官吏,只要贪污白银超过六十两皆判处死刑,不仅如此,获罪官员还会被剥下皮,塞进稻草,供人参观;对待幕府苛刻,明朝发生过有名的空印案,即地方到中央办事人员,因将事先盖好公章的空白文书带入京都而获罪。要知道,古时交通不便,地方机构办事人员到京城办事,少则数日,多则半年,为避免文书出错再次往返而盖印而带上空印文书也是事出有因,为此而兴师问罪太不近情理;对待军队,朱元璋普遍推行军垦,内地部队的30%,边防部队的20%,自己要参与耕种,一个军户要耕种70亩地,以军养军,对军队真是吝啬到家。为此,朱元璋在历史上名声不太好,挨骂很多,尤其是对官吏的态度这个方面,他诛杀的大多是功臣,比如胡惟庸、蓝玉等,都为他确立和巩固统治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劳,却对他们诛九族、灭同党、赶尽杀绝,远远比不得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同样是达到收回兵权,防止篡位的目的,但和后者既封高位(闲差)又赐良田,双方一个得名一个获利相比,真是名副其实的“忘恩负义”、“过河拆桥”。从群众中走来的朱元璋对农民有情有义
弄清朱元璋是不是忘恩负义,站在不同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结论。
赵匡胤出身于后周大将,是由于手握重兵,后周皇帝年幼才有机会在陈桥兵变中黄袍加身的。朱元璋出身农民,即使是在农民起义领袖中,出身也是最为低贱的,自幼父母双亡,当过放牛娃,为了生计不得不出家,陈胜、刘邦、黄巢、洪秀全的情况都比他好,更没法和赵匡胤相比了,而且天下的得来,赵匡胤并没费什么力气,而朱元璋就不同了,在起义军郭子兴手下起始只是个小卒,几次差点被陷害致死,其天下得来何其不易。朱元璋所杀功臣,表面上看过于冷酷,残忍,但事实上,这些功臣们持功自傲,仗着高位大肆兼并土地,使得失去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而朱元璋把他们杀了之后,往往是没收土地,分给农民,而赵匡胤呢,看似仁义,可他拿出大量土地赐给退居二线的功臣,广大农民并没有从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宋朝也成为历史上少有的建立政权之初就爆发农民起义的朝代。同样道理,空印案看似冷酷,但却促进了政府机关工作作风的改进,杜绝了弄虚作假。特别是实行军垦,朱元璋曾自豪地说自己不用国库钱粮,养活了百万军队。要知道,历朝历代,军费开支都是农民沉重的负担,这些客观上都对农民有利的。
朱元璋憎恨贪官污吏,体贴农民是出于真心,由于官吏克扣赈灾钱粮,朱元璋父母饥饿而死,他视贪官污吏为杀父夺母之仇人,用以重刑,在情理之中,他当放牛娃,做和尚,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对农民的苦难,感同身受。他允许乡间百姓,对地方贪腐官吏,能捆绑锁拿,手持大明律令进京面圣,任何人不得拦阻。这在封建社会历史中是空前绝后的。虽然说朱元璋作为封建帝王,是地主阶级代言人的本性是不会变的,但在残忍、苛求、吝啬的背后,我们还应看到的是怜悯、仁爱和豁达。虽然广大官员、内臣“惶惶不可终日”,早晨上朝前都要交代后事,而晚上回到家里又仿佛是死里逃生,但在朱元璋治下的明朝初年,广大老百姓却能够安享太平,过着其乐融融的生活。
如果我们是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而不是官僚的立场上看,从群众中走出来的农民皇帝朱元璋,对功臣官僚的忘恩负义,恰恰源自于对农民的有情有义。借鉴朱元璋的心反思他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