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故宫被朱元璋拆毁,一部鲜为人知的笔记却使后人得以一窥其样貌

2020-11-07 22:30:59 作者: 元故宫被朱元

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土木结构,难以历久,周秦汉唐的“万间宫阙都作了土”,所以后世无缘目睹。如今能看到的只有明清故宫,而且在经历了甲申祸乱的兵火焚烧后,明代皇宫与如今的故宫已经有所不同了,更早的元代故宫,则早已踪迹全无。然而最新的考古发现证明,元代故宫就藏身于紫禁城的地下!

当年马可波罗来到元大都后,惊羡于元故宫的宏伟壮丽,留下了令人神往的描述:“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余,房屋之多,可谓奇观。此宫壮丽富赡,世人布置之良,诚无逾于此者。顶上之瓦,皆红黄绿蓝及其他诸色,上涂以釉,光泽灿烂,犹如水晶,致使远处亦见此宫光辉。”

然而元朝被推翻后,朱元璋命为了打压元朝的王气,命大将徐达将元朝皇宫拆毁,于是这座伟大的宫殿,就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当时负责拆毁工程的,是工部侍郎萧洵,他也因此对元故宫有了比较深入宏观的了解,也许是出于对这座皇宫的不舍,他用文字把所见的这座宫苑记录了下来,对宫殿的建筑形制结构和湖池园林以及其中富丽的装饰,做了详细的描述,因此形成了一部笔记,名为《元故宫遗录》。但是这部笔记流传并不广泛,随着岁月流逝,《元故宫遗录》也逐渐湮没,不为人知了,直到万历三十六年,才被重新发现。那年,常熟文人赵琦美在苏州的旧书摊上见到了这部笔记,作为藏书家的他不禁喜出望外,立即收了下来。由于成书已经两百多年,书中字迹模糊难辨,赵琦美用了两年时间来校对后才重新刊印,如今的人们因而得以在这些文字中一窥元故宫的样貌。

根据《元故宫遗录》的描述,元故宫的正南门是丽正门,门内是一道称为“千步廊”的长廊,实际长七百步。长廊的另一头是灵星门,门的两侧是一圈矮墙,周长有二十里,称为“红门阑马墙”。门内有一条河,河上建白石桥三座,名叫周桥,都雕琢着龙凤祥云。桥下有四条白石龙,跃然在水中,甚为壮观。围绕着桥种植了一万多株郁郁葱葱的柳树。

过桥二百步,是崇天门,有五个门洞,上面建有阙楼。两翼是回廊,连接两座楼观。楼观傍出为十字角楼,分为三层,两傍各自离距离午门百余步,两侧有边门,门上楼阁都很高大。内城方圆六七里,呈四方形,角上都建十字角楼。其左边门,称东华门,右边门称西华门。

进午门后,往前走数十步,就是大明殿,殿基高十尺,有三级殿陛,围绕龙凤白石栏杆。栏杆下的每根柱子下压着一个鳌头,大殿四面都有方柱,装饰着起花金龙云。柱子下面都是白石龙云,柱子上为鹿顶斗栱,屋顶中央盘着黄金双龙。大殿中设有山字玲珑金红屏台。台上有金龙床,两旁有二头伏着的老虎标本,看起来像活的一样。

大殿后面设有屏障,屏障后面就是寝宫,称为“弩头殿”。里面的装饰极其奢华,“通壁皆冒绢素,画以金碧山水。壁间每有小双扉,内贮裳衣。前皆金红推窗,间贴金花,夹以玉版明花油纸。外笼黄油绢幕,至冬则代以油皮,内寝屏障,重覆帷幄,而裹以银鼠,席地皆编细簟,上加红黄厚毡,重覆茸单。至寝处床座,每用茵褥,必重数叠,然后上盖“纳失失”,再加金花贴薰异香,始邀临幸。”大意是墙上都蒙着绢,上面画着金碧山水,窗上贴着金花,屋里裹着银鼠皮毛的帷幄重重叠叠,地上铺着厚毯,皇帝来临幸时,还要熏香。“纳失失”应该是蒙文的读音,具体是什么不得而知。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