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万对决20万,差距如此之大,陈友谅为何还是没打过朱元璋?

2020-11-08 18:27:22 作者: 60万对决2

弑君篡位,陈友谅登基,突然天色大变

自古,农民起义军领袖之所以领导革命很难走向最终成功的一大因素,是因为这些农民起义军领袖都有一个“通病”,一旦见好就收的时刻,脑海中冒出的第一念头,不是想着如何继续造福百姓,而是先如何让自己提前享受够做“主子”百般福祉。

在历史记载中,贫苦人家出生的陈友谅,在做了农民起义军领袖后,他个人所享受的生活是蛮奢侈的。《明史·陈友谅传》记载:

也就是说,在农民起义稍有成就的陈友谅,他先为自己专门打造了一张做工异常精巧的金缕床,而且宫中的其他物品布置之类的,也是同样级别的奢侈范。足见陈友谅这个靠农民起义发家的“王”,论他治理天下的本领到底怎么样暂且不知道,但至少是蛮会先考虑个人如何享受的。

陈友谅之奢侈

陈友谅的奢侈作风,用明代孔迩曾所撰写的笔记小说《云蕉馆纪谈》原话中描述便是:

简言之,也就是说,陈友谅起兵之事,专为了给自己搜寻珍奇异宝似乎就是他最大的志向了。于此可见,太过贪物者,眼光短浅,必然难聚大义难成大事。

而朱元璋呢?在享乐贪物这点上,则和陈友谅形成强烈的反差。

同样是面对那张金缕床的问题,在陈友谅死后,江西行省的官员便将陈友谅之前打造的那张金缕床缴获献给朱元璋,而朱元璋见了不但没有心生欢喜,反而感叹道:“这张床与孟昶的七宝便壶有什么不同呢?”非但没给自己留用,还让官员将这张床熔化掉以充军需。

朱元璋要熔掉陈友谅的金床

由此可见,在财宝面前,陈友谅志在贪珍夺奇,整个奢靡的个人享乐主义者之风,而朱元璋则志在天下,更愿意与将士同甘共苦共成大业,仅这一点,我们也基本可以预见,陈友谅遇到朱元璋,最终吃败并不惊奇!虽然,两人当时都是名头响当当的农民起义军领袖风云人物。

“杀降”一直以来为兵家“俘获人心”之大忌,特别是想在“群雄逐鹿”的局势下最终胜出而为天下王者,而陈友谅却刚好犯了这一忌讳。

在“鄱阳湖之战”的对决中,当在两军相持3天。陈军屡战屡败的情况下,陈友谅表现出了气急败坏,破罐子破摔的情绪,他于气恼中,下令将抓到的俘虏全部斩杀以泄愤,这使得朱元璋的士兵在打起仗来更加具备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因为投降必定死路一条,不投降不一定死,就算死也还可以留得忠勇的名号。

而此时,朱元璋刚好采取了与陈友谅相反的“优待”战俘策略,他不但不杀俘虏,而且将抓到的俘虏全部返还,并悼念死者,治疗伤者……正因为朱元璋采取了与陈友谅截然相反的对待战俘策略,这使得陈友谅方军心大为瓦解,从而彻底失去了反败为胜的可能。

在此后大约1个月的时间,陈友谅军不利的形势,再加上低落的士气,终于耗不过朱元璋计穷力竭而败亡。

自古胜败乃兵家常势,一生从未尝过败绩的英雄豪杰更是犹如凤毛麟角。而在对待胜败问题上,陈友谅心态有个很大的弊端,他在对待胜败的问题上并不淡定,不是大喜过望,就是大怒不可遏制。

行军打仗,陈友谅一旦胜了,几乎有种不可一世的心态,从他天下并未获得大定,在1359年,刚刚挟持了徐寿辉就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早早给自己立了个汉王,而后又在次年的1360年,刚杀掉徐寿辉就迫不及待地宣布登基称帝,自立大汉皇帝,改元大义……这些浮躁之举,足以看出陈友谅心态的轻浮,以及丝毫不分析当前形势,在各路英豪尚存的复杂情形下就早早登基做起皇帝梦的“志骄”。

陈友谅登基称帝

另外,在后来,陈友谅又在“鄱阳湖之战”战事出现对自己不利的情况时,陈友谅不但不稳定心态,和大伙更加团结一致从长计议,反而是暴跳如雷大发雷霆,连杀降战俘的损招都用上了,足见他“胜则骄,败则馁”的轻浮心理有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