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屡战屡败,为什么他能得天下?看懂原因让人受益无穷

2020-11-09 00:00:36 作者: 刘邦屡战屡败

公元前206年八月,刘邦率军暗渡陈仓杀回关中,从而拉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在此后数年时间里,汉王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为争夺天下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最终,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沱河北岸),乌江自刎。刘邦成功夺取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然而令人颇感费解的是,在整个“楚汉之争”过程中,刘邦屡战屡败,几乎一直处于被项羽碾压状态。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最终是刘邦得到天下,项羽却只能仰天长叹时运不济呢?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就在双方在为人处世上的差别。

项羽给大多数人留下的印象是“力拔山兮气盖世”,当世无双的“战神”级人物。然而,项羽身上的缺点其实也和优点同样突出,其中表现最明显的就是不肯放权,任人唯亲。

韩信曾这样评价项羽:“项王平时对待将士非常慈爱,部下患病时他会亲自提着装有食物的篮子前去探望,甚至还会为部下的病情掉眼泪。可是部下立功应该给予封赏的时候,他却极为吝啬,一颗印信在手上磨来磨去,方印都快被他磨成圆印了,可仍不舍得交给别人,这就是典型的妇人之仁。”(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著名说客郦食其也称项羽是:“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

与项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刘邦在用人方面则是只看能力,不看出身,而且只要真有才能,那么就会得到重用。

韩信、陈平都曾是项羽手下,可是他们在项羽阵营中碌碌无为,几乎没什么存在感。后来改投刘邦就被破格重用,成为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将和名臣。彭越土匪出身,虽然他靠自己的能力将队伍发展到上万人的规模,但身为贵族的项羽根本瞧不上这样的人物。结果彭越倒向刘邦,并得到刘邦重用,成为“楚汉之争”中牵制项羽的一股重要力量。

西汉开国功臣王陵这样评价刘邦和项羽的区别:“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韩信平定齐国后向刘邦提出申请要做代理齐王,在当时的情形下,韩信此举有半请求半威胁的意思。刘邦心中虽然大为不快,但他却回复韩信说:“大丈夫平定诸侯国,要做就做真齐王,做代理齐王像什么样子!”(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于是便派人册封韩信为齐王。

值得一提的是,刘邦分天下之地给手下重要将领,但很多地方并不实际掌控在他的手中,他只是给个名号让对方自取,行虚惠而获实福。项羽却是这种空头支票都舍不得开给别人。结果自然就是跟随刘邦的人越来越多,跟随项羽的人越来越少。刘邦屡战屡败却成了“打不死的小强”,项羽只战败了一次,就再也无力回天了。

项羽、刘邦的不同结局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参考案例。要想做成一件大事,团队的力量不可或缺。而要保持团队战斗力和忠诚度的最好办法就是分享利益。古人云:“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更贴切的说法应该是“财散者多助,财聚者寡助”,什么便宜都想留给自己占的人,往往最后反而占不到大便宜。

参考文献:《史记》、《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