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共和行政”是咋回事,留下什么历史教训?

2020-11-10 08:02:26 作者: 西周的“共和

批评意见,周朝的术语就是“诽谤”。召公说得不错。其实这不仅是周王朝的传统,《吕氏春秋》上说:“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说尧设有“欲谏之鼓”,宫廷前立鼓,谁想提出批评,就可以擂鼓。舜设了“诽谤之木”,谁有批评意见,可以写在上面。

“欲谏之鼓”,后来演化为官府前的喊冤鼓。诽谤之木,后来演化为立在宫殿前的华表。华表立在那儿,就是告诉天下人,朝廷能听取批评的意见。华表就是让民意得以表达的意思。

但周厉王很轴,这些道理他听不进去。结果,就发生了“国人暴动”。《史记.周本纪》是这么写的,“王不听”,厉王什么意见都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于是举国没人再敢讲话。“三年”,就这么持续了三年。“乃相与畔”,“相与”就是“相互联系”,于是相互联络,然后就背叛了。“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国人袭击厉王,厉王出逃到“彘”。“彘”即现在的山西霍州。也就是说,厉王从现在的西安跑到了山西太原西南部的霍州,流亡山西。

《史记.周本纪》载: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诸侯不朝。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国人”暴动,这些“国人”是谁?《清华简》讲了具体的类别。“国人”包括三类人,一类是卿士,二类是诸正,三类是万民。“卿士”就是执政的重臣,重要的执政大臣;“诸正”指百官,同时也指各诸侯;“万民”是指庶民,住在都城里面的各种平民,更多是工商服务人员。很显然,“国人暴动”是一场贵族革命,是贵族官吏和平民的共同谋反。 这是贵族领导平民与扩张的王权展开的一次斗争。

封建制度最大的特点,是有贵族。贵族里分为不同的等级,贵族是非常强大的。封建制度就是王和贵族分权、共治的社会。贵族对王有巨大的约束力。周厉王实行专利政策,这破坏了贵族传统的经济权利。周厉王又实行止谤的政策,禁止言论、禁止批评,这也破坏了传统上贵族所拥有的参政、议政的权利。这是“国人暴动”最根本的原因。贵族和平民的权利受到侵犯,他们起而攻打君王。

为什么周厉王不顾贵族的反对、不顾平民的愤怒,一定要实行“专利”,而且禁止一切批评言论呢?除了他的个性“轴”之外,还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周王朝持续不断地处在战争危机中。

自周昭王、周穆王以来,周王朝就改变了前期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对外扩张,保持着对周边部族的军事高压政策。

周厉王是好战的君王,现在发现约有十件西周青铜器,其铭文都涉及周厉王的征讨行动。周厉王攻打的敌人,有淮夷,淮河流域东方的敌人。有南夷,南方的敌人。还有宿夷、严狁,即来自西北边,西边的西戎。也就是说,周厉王针对东方、南方、西北和西方,都启动了持续不断的战争。长期的战争,使周王室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周厉王于是想方设法要扩大财源、扩大兵源。这是他实施专利垄断政策和内部高压政策的可能的原因。

公元1980年,出土于陕西长安斗门镇。器内有铭文二百七十余字,记载了周厉王时期与严狁的一次战争。

周厉王在位三十几年,持续不断地在从事战争,整个国家被拖得疲于奔命。为了战争要扩充财源,就想搞专利垄断;为了战争,就要消除内部的分歧,残酷打击怀有不同想法的人。但严重的问题是,战争进行得并不顺利。《竹书纪年》上记载说:“淮夷侵洛。” “洛”就是洛邑,现在的洛阳,是周王朝在东方的都城。洛阳告急。又据多友鼎的铭文记载,西戎已经进入犬丘,跟周军在这儿有一场大战。犬丘离镐京只有几十公里的距离。淮夷已经在攻打洛阳,西戎又在攻打镐京。显然,周厉王军事行动不利。无论是东边还是西边,军事上都处于危险的状态。

周厉王时期,周王朝很不安宁,国人不满。但是国家在从事对外战争,君王可以利用对外战争形成的巨大权力,对国内进行高压。国人未必有反叛的机会。可以想见,周厉王强势推行专利垄断政策,并且杀戮诽谤者,理由一定是国家利益。国家处于战争状态,大家必须贡献财富,必须同仇敌忾,不能够闹分裂。但是战场失利了。淮夷逼近了东都洛邑,更严重的是严狁、西戎逼近了镐京。这使周厉王的内部高压政策失去了合理性。内部叛乱有了机会。国人就造反,袭击周厉王。周厉王就流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