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的“共和行政”是咋回事,留下什么历史教训?

2020-11-10 08:02:26 作者: 西周的“共和

周厉王流亡了,国家怎么办呢?《史记.周本纪》上说:“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共和”是什么意思?现在的人们容易理解为:共同联合、共同协调来治理国家。但“共和”最早的原义不是这样的。有不少史料,包括《吕氏春秋》、《竹书纪年》以及后来发现的《清华简》,还有一些很重要青铜制品上面的铭文,都说明当时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叫“共伯和”。所谓“共伯和”就是“共”这个国家的一个伯爵,他的名字叫“和”。他是一个小国的国君,“国人暴动”周厉王逃跑以后,这些暴动者,把共伯和请来摄政,这样形成了一个临时中央政府。“共伯和”作为摄政,周定公、召穆公做宰相,他们是贵族的代表,共同协商治理这个国家。

所以,“共和”的意思,首先是“共伯和”的名字;其次是以“共和”作为年号。事实上,共伯和只是一个小诸侯,但他德高望重,把他请来做摄政,是为了安抚其他诸侯。实际,是由周定公、召穆公在具体管理。历史的偶然性是“共和”这两个字,它本来是人名,是年号,同时词语本身有“共同和谐”的意思,所以,人们容易理解为“共和”就是贵族们联合起来,共同管理和协调整个国家的事务。

“周召共和”持续了十四年。这十四年是没有王的。周厉王被流放在山西,按照礼法,不能把他的儿子定为王。直到公元前828年周厉王去世,周公、召公他们才共同辅助周厉王的儿子太子静为王,是为周宣王。

从公元前841年共和行政开始,中国历史开始有了比较准确的纪年。也是从共和元年开始,中国人尝试了一种管理方法:就是在没有王的时候,贵族共和,贵族共同来治理这个国家。

周厉王和“周召共和”的故事有什么可吸取的经验教训?

第一,是长期对外战争必然会造成内部剥夺。因为要兵源、要财源,最后就必然走向内部剥夺。为了稳定,就容易内部高压,激化内部矛盾。

第二,是由君王来“专利垄断”公共资源,这是矛盾的根源。如果君王再去剥夺言论自由,不允许别人批评自己,就会强化君王与社会民众的矛盾。社会矛盾积怨,一旦发生外部危机,内部矛盾就容易爆发。

第三,“周召共和”的故事,还让人想到,制度创新,需要想象力。共伯和、周公、召公等人策略性实行的共和行政,有没有可能转化为一种贵族共和制度呢?

到了近现代,“周召共和”中出现的“共和”概念,被注入了不少新制度的内涵。对严复、孙中山、陈独秀这些人来说,“共和”不是一个管理策略,而是一个理想的制度安排。一百多年来,建立一个真正的共和制度,成了中国人的政治追求。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