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墩浴场遗址断代确认 讲述一段东西方文化交融与创新的故事

2020-11-11 08:04:24 作者: 唐朝墩浴场遗

唐朝墩浴场发现的意义

西方的浴场建筑最早出现在古希腊,至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共和时期,已在地中海沿岸地区普遍分布。罗马浴场最显著的特点即“挑空式的地热系统”,该结构能够有效保障浴场内的温度。

罗马帝国时期是罗马浴场建筑发展的顶峰。随着罗马帝国的强盛与扩张,浴场作为最重要的公共建筑之一,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分布范围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在空间分布上,罗马浴场也从地中海沿岸向四周扩散,西至西班牙、东至两河流域、北至英国,南至北非均发现有罗马浴场的分布。

浴场的单体规模日益增大,整体多采用轴线对称的布局方式,以彰显浴场的宏伟和华丽。浴场结构趋于简化,取消了游泳池、运动场、图书馆等罗马浴场常见设施,以浴室和更衣休息室两部分为主,整体面积有所减小。建有地热系统的浴室空间缩小,与之相对,更衣休息室等不具备地热系统的空间增大,二者多采用平行排列的布局方式,讲究空间上的对称。随着技术的提升,除罗马式地热系统外,蒸汽加热的方式更为普及。与此同时,大型的洗浴水池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小型的水池或盥洗盆,洗浴活动的私密性有所提高。室内建筑多采用波斯式的圆形穹顶、砖券拱门、拱形廊道等结构,装饰也具有显著的波斯艺术风格。

浴场形制的演变在叙利亚、约旦、黎巴嫩等西亚地区发现的大量公元3至公元8世纪的浴场遗址上表现得最为突出。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兴起,这种更为经济实用、平民化的浴场广为盛行。据史书记载,至公元10世纪的穆格台迪尔时代,仅巴格达就有约27000座浴室。

从地中海沿岸到天山北麓,罗马式浴场在自西向东传播的过程中,整体风格存在较为明显的演变:浴场功能趋于单一,结构更为紧凑,建筑和装饰融合了各地域自身的文化传统,呈现出从大型的贵族式的公共浴场向小型的平民式的公共浴场的转变。

魏坚说:“唐朝墩浴场遗址在形制布局、建筑技艺等方面具有浓郁的罗马风格,而浴场出土的各类遗物、墙面的装饰彩绘等又明显具有中原和本地特征,反映了东西方建筑传统和技艺在丝绸之路上的交融与创新。唐朝墩浴场遗址规模较大,建筑规格较高,沿用时间较长,其间又历经多次修缮,其作为城市公共浴场的可能性较大。由于唐朝墩遗址地处欧亚草原内陆地区,夏季炎热,多大风天气,冬季寒冷,无霜期较短,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建设公共浴场就显得合乎情理:一方面可满足城市居民日常清洁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可供往来旅人沐浴休憩。从中我们也看出,高昌回鹘至蒙元时期,这里的人们对洗浴有多热爱。”

高昌回鹘时期,摩尼教和佛教盛行,而洗浴往往与宗教活动息息相关。中原地区佛寺中也常建有浴室并面向民众开放。因此,唐朝墩浴场遗址也可能与宗教活动存在一定的关联。

唐朝墩古城的建立是初唐兴盛的象征,同时也是唐王朝巩固边防的需要。唐朝墩是北庭都护府东路的咽喉要塞,也是北丝绸之路和长安至碎叶城,乃至地中海岸的国际通道的必经之地。同时,由此向北可与阿尔泰地区相接,向东可直抵蒙古境内,向南翻越天山与交河、高昌故城相通,钳制着准噶尔东部的大部疆土。这里不仅是兵家的必争之地,同时也是沟通驼队物资南来北往运输的重镇。而洗浴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重要的一个方面,作为国内少见的浴场遗址,此次发现为探讨公元10至13世纪天山北麓的城市生活景象提供了资料与依据,也为我们透物见人,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丝绸之路上的东西文化交流,考察当地多民族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

《光明日报》( 2020年11月11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