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动了谁的奶酪?为何满朝都反对

2020-11-12 19:22:46 作者: 王安石变法动

宋神宗赵顼下定决心要开始变法之后,便成立一个创立新法的专门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

他命王安石和他保举的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同主持制置三司条例司的工作。所用人员,由王安石自行选调。

赵顼这叫做疑人不用,用人就不疑,该给的权力都给了。

王安石挑选吕惠卿、曾布、章惇、苏辙等人组成一个改革的领导班子,分别负责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日常事务工作。

吕惠卿曾做过真州推官,任满后进京听调,同王安石谈经论文,很多观点不谋而合,王安石竟称他为大儒,大事小事,都要和他商议,凡是上奏赵顼的材料也都由他主笔,几乎一天也不能离开他。

曾布即曾巩的弟弟,事事迎合王安石的意旨,王安石也视为心腹。

新班子成立后,经过认真的研究、讨论,拟定了八条新法: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保马法。

前面六法,旨在富国,后面二法,旨在强兵,合称富国强兵八法。

新法草案公布之后,就像一滴冷水掉进了热油锅,朝野立即热闹起来,除王安石的追随者外,朝中的老臣没有一个赞成新法,反对之声不绝于耳。

在朝廷一次扩大会议上,唐介站出来反对新法。

他认为,祖制不可改,新法太荒唐,指责王安石是在哗众取宠,完全不顾现实。

他还说,文学与朝政是两回事,叫王安石还是专心致志地去研究文学。

唐介的意思是说,王安石文才还可以,政务却是一个外行,叫他不要乱掺和。

王安石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立即反唇相讥,说唐介太没水平,读书太少,叫他回去多读点书。

王安石年轻气盛,说出的话更具有攻击性。

两人的争论充满了火药味,似乎带了一点人身攻击的味道。

赵顼听王安石说唐介读书太少,坐在龙椅上差一点笑出声来。

唐介年老体弱,在百官中也有一定的声望,在朝堂之上受到一个年轻后辈的挖苦,而皇上明显带有庇护之意,气得两眼发直,一口气没有转过来,顿时晕厥过去。

廷议出现了意外,无法进行下去了。赵顼手一挥,宣布廷议结束。立即有人上前把唐介抬了出去。

第二天传来噩耗,唐介昨天抬回家后,一直没有醒过来,虽然有宫中御医前去诊疗,仍然无济于事。天刚黎明,唐介便撒手人寰,到阎罗王那里报到去了。

变法还没有开始,就气死了一个老臣,这似乎在昭示变法不会一帆风顺。

唐介的死,并没有影响赵顼、王安石君臣二人变法的决心,时过不久,赵顼便逐步推行新法。

新法规最先推行的是均输法。

熙宁二年(1069年)七月,王安石颁行第一个新法——均输法。

为什么要急于实行均输法呢?这是因为当时北宋政府的贡输制度问题成堆,亟待解决。

北宋的都城在现开封,这里居住着几十万军队,一百多万居民,每年要消费的粮食、丝麻织物以及制造军器需用的竹木、皮革、筋角等物资不计其数。

京城出产不了这些东西,需要外地调运。

这些运抵开封的物资,都是百姓向政府缴纳的贡赋。

当时百姓的赋税缴纳是实物制,生产粮食的地方缴粮食,生产竹木的地方缴竹木,负责运输的机构将这些物资经汴水运送到开封。

负责运输的机构叫发运司,主持这项工作的官员叫发运使。

发运使只管运输,并不知道开封各种物资的需求情况,也不知道仓库里什么物资紧缺,什么物资过剩,长期以来,总是按部就班地一船一船地向京师发送。

结果出现一部分物资多得没地方存放,一部分物资奇缺。

一些笨重价低的物资,从很远的地方运到开封,运费超过价值的几倍,造成很大浪费。

推行均输法,就是要改变这种现状。

王安石委派办事能干的薛向为江、浙、荆、淮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的财赋和茶、盐、矾、酒等收入,全权负责推行均输法。

均输法与旧的制度不同之处在于,中央财政拿出五百万贯钱和三百万石米交给发运司作为本钱,在六路范围内通盘筹划,调配物资;发运使有权了解京师各种物资的库存情况和当年的支用情况,再根据需要向京师发运物资。在做好物资供应的同时,保证京师的粮食供应是发运使的重要任务。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