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乱政是中国历史上并不是一件罕见的事,例如明朝时期因皇帝疏于朝政,再加上皇权强化的结果,使得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有了干涉朝政的权力。这就说明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只有皇权在有空隙的情况之下,宦官才会乘机而入,导致宦官手上的权力越来越大。
蜀汉时期,诸葛亮身为宰相,对待朝中政务一丝不苟,为了更好的稳固蜀汉政权,无论是朝中战略决策的大事,还是一些小事,他都身体力行、鞠躬尽瘁。这时的大权掌握在诸葛亮和刘禅手中,其他人并没有插足的机会。黄皓没有参与朝政的机会,更没有决策的权力,所以此时的黄皓根本不构成威胁。对于诸葛亮来说,也没有必要除掉黄皓。
诸葛亮在位时期,看到刘禅并没有处理大事的魄力和胆量,任何事情都由诸葛亮一手操办,并在朝中安排郭攸之、董允等人帮助皇帝处理朝中的大小事宜。在军队统领方面,向宠被安排为禁卫军统帅。这在一方面是为了保护刘禅的安全,在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大程度地利用当时的军队实力。凭借这些忠心臣子的努力工作,逐步扩大蜀汉军队的实力。黄皓是刘禅身边的一个小小的太监,最多也就是服侍一下刘禅的生活起居,政治上的事他是无权过问的,也没有机会参与过问。
一直到诸葛亮逝世之后,强化皇权之事被刘禅修补提上了日程。首先在人事变动上让蒋琬和费祎分别担任大将军和益州刺史,并且废除了诸葛亮曾经担任的丞相一职。由此可以看出,刘禅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动作,但是并没有进行大范围的改革,他所重用的人都是诸葛亮生前器重的大臣。
黄皓看到此事有机可乘,他便对刘禅阿谀奉承,用尽各种方法讨得刘禅喜欢。赢得喜爱以后,开始着手在政治方面发力,他开始利用刘禅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操作,但是这些行为被董允等大臣看在眼里。董允这些老臣对这种行为一直很抵触,所以黄皓基本上没有可乘之机。
董允死后,陈祗继承了董允的职位,他为了自己的仕途和黄皓结成团伙,排除异己,将很多的忠臣用莫须有的罪名发送到边疆,一时间朝廷中五人敢惹黄皓。陈祗向黄皓靠拢,得到了刘禅的重视和赞赏,而黄皓在很多外力阻碍减少的情况之下,也开始插手政治事务。
费祎掌管着军事大权,在他死后,刘禅任命姜维为掌管军权的大将军,任命陈祗为尚书令以及镇军将军,掌管内政。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文武的权力分开,形成权力制衡的场面,自己就可以更加轻松地将皇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无形中运用权力的制衡原理控制了大臣。
其实皇权的加强与分散一直是中国古代难以解决的矛盾,也是皇帝和大臣之间一直争斗的重点,维持秩序更好的一个法宝。皇权的过于加强和过分松散都有可能成为阻止一个朝代继续发展的障碍,只有将皇权的集中程度调整在大臣和皇帝都能接受的一个天平之下,朝廷和政府才能行稳致远,走向一个良性循环。
黄皓靠着服侍刘禅的机会和陈祗的帮助,逐步上位,他的官职也是步步高升,从最开始的黄门令升为中常侍。随着官职的升高,权力也在逐步增大,他的权力欲望也在逐步攀升。尤其在陈祗在朝中结党营私,拉帮结派,为自己捞取政治利益。
最开始黄皓只是掌握了内政,当时担任卫将军的诸葛瞻担任最高的行政长官一职,但是对于倚仗皇帝的黄皓他却没有丝毫的办法,也就是说,从实际情况上来看,黄皓已经掌握了内政。但是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借着姜维北伐失败的事情,在朝中弹劾姜维穷兵黩武,认为他再也没有能力去担任大将军,甚至想用其他人来替换大将军姜维的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