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子是如何化妆的?今天我们有什么可以借鉴的?

2020-11-12 22:35:48 作者: 唐代女子是如

韦贵妃墓《乐伎图》

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壁画中的侍女、贵妇多有额前贴花钿者,如韦贵妃墓(唐麟德三年666年)《坐部伎·乐伎图》中,乐伎均梳双环望仙髻,穿阔袖舞衣,系长裙,饰花钿,跪坐舞茵之上。

翻沿胡帽女骑马俑

李贞墓(唐开元六年718年)《翻沿胡帽女骑马俑》,通高35.5厘米,长28厘米,1972年出土。俑头戴“山”字形宝相花纹翻沿胡帽,面庞圆润,细眉朱唇,额上贴有四个黑色花钿。内穿淡黄色窄袖襦,外套圆领半臂,左臂微曲,手置腿上,右手置胸前做持缰状。系淡绿色长裙,足着圆头履踩马蹬。花钿样式的丰富多彩,给人良好的视觉效果。

四、妆靥

唐代妇女喜在双颊两旁用丹青、朱红等颜色点染靥窝的妆饰称面靥。《元氏长庆集》卷一三元稹诗“醉圆双媚靥”;《全唐诗》一0函七册吴融诗“杏小双圆靥”之所咏者;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传卷八:“近代良尚靥,……盖自吴·孙和邓夫人也。和宠夫人,尝醉舞如意,误伤邓颊,血流,娇婉弥苦,命太医合药,医言得白獭髓杂玉与琥珀屑,当灭痕。和以白金购得白獭,乃合膏。琥珀太多,及差,痕不灭,左颊有赤点如痣,视之更益其妍也。诸嬖欲要宠者,皆以丹点颊。”可见点妆靥面之法由来已久。

初唐妇女还喜点黑色面靥,位于嘴角两边。此妆饰见于陪葬昭陵的张士贵墓(唐显庆三年658年)《彩绘釉陶女骑马俑》,通高36厘米,长27厘米,1971年出土。俑头戴黑色羃䍦帽,阔眉细目,朱红点唇,嘴角两边点有黑色面靥,内着窄袖襦,外套红色半臂,系褐色条纹裙,右臂自然下垂,左臂微曲呈控缰状。马虔首,披红鬃,墨描缰络,鞍鞯贴金,饰有花纹,前腿直立后退微曲有动感。

彩绘釉陶女骑马俑

彩绘釉陶男装女俑

郑仁泰墓《彩绘釉陶男装女俑》,高28厘米,俑头戴黑色幞头,脸圆润丰满,阔眉细目,朱红点唇,嘴角两边点有黑色面靥。上穿红色圆领窄袖袍,下着红、白相间条纹波斯裤,腰束黑带,双手袖于胸前,淡定自然,立于踏板之上。

五、斜红

斜红是面颊上的一种妆饰,其形如月牙,色泽鲜红,分列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唐代妇女脸上的斜红,一般都描绘在太阳穴部位,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为了造成残破之感,有时还特在其下部,用胭脂晕染成血迹模样。也有化成黑色和紫色的。《玉台新咏》卷七,皇太子《艳歌十八押韵》中有句云“绕脸傅斜红。”唐·罗虬《比红儿诗》第一七也写到“一抹弄红徬脸斜。”斜红在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壁画中可以看到,如杨温墓壁画《群侍图》中,四侍女饰额黄、斜红。斜红画于耳前面颊上,呈黛色新月状。到了今天,由于人们对美追求的多元化,这种古典的伤痕美在现代爱美女性的妆面上也有看到。

杨温墓《群侍图》

额黄、翠眉、阔眉、花钿、妆靥和斜红是唐时妇女最基本也是最流行的化妆方式。而且经历五代至北宋,这类化妆法的繁缛程度几乎有增无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家敢于冲破陈旧观念,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将审美观念推到了极致。这些在昭陵陪葬墓出土的数百件精美女俑和侍女壁画中均可印证。

通过这些美丽、随心、任性的妆容,我们不仅欣赏到了唐代女子追求完美、展现自我的一面,也看到其所蕴含着的丰富的社会历史内涵、风尚变迁和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