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喝了18碗酒,为何还能“生龙活虎”?学者:换你,你也行

2020-11-12 22:31:59 作者: 武松喝了18

中国有数千年的酒文化历史,相传,中国最早的酒来自夏朝时期的一位女子,酒的流传和用途随后跟着王侯百姓形影不离。

在古代,比较有名的两个能喝酒的名人一个是李白,一个是武松。李白作诗里很多带有酒字,还有记载他每日都要喝酒,酒后作诗更是灵感爆发,杜甫就说“李白斗酒诗百篇”。当然我们说作诗和日常生活还是有些不同,即使李白爱喝酒,应该也达不到“一日许倾三百杯”的程度。

《襄阳歌》: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 一日须倾三百杯。

不过古人写诗歌有些时候就是要用一些夸张的手法表现,所以李白的酒量到底有没有数,还真的不得而知。还有我们熟知的武松,他喝了18碗酒,吃了2斤牛肉,“生龙活虎”的过景阳冈,还杀了一只大虫。武松也是文学作品的形象,他酒量就这么好,不怕撑死、醉死?这是不是夸张呢?

按照水浒传写实型故事描写,虽然是小说故事,可是没必要特别夸张,否则就失去了让人阅读的兴趣。所以武松的18碗就也许在当时真的有人喝过,才被写到故事里。可是,古代真的有人可以喝18碗酒吗?对于这个疑问,有学者表示:换你,你也行!

近些年来,我们考古发现了很多青铜器,而令人惊叹的是,有些青铜器中竟然还存放着酒。这些酒证明了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酿酒技术。只是,古代的酿酒技术和现在的技术有些不同,那时的酿酒只是一种简单的自然发酵,在蒸馏酒技术发明之前,酒的度数都是非常低的,大概只有5度左右,有些甚至只有些酒的味道,只能当作饮料来喝。

到了春秋以后,古人的酿酒技术发生了革新,虽然还是没有蒸馏,可是经过固态发酵原理,酒的酒精度有了提高,最高可以达到15度左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粮食的产出,酿酒也得到了进步。可是受到技术限制,直到元朝时期,人们才应用了蒸馏酒技术,这时的酒真正达到了高酒精度,在60度酒精的影响下,古人们才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酩酊大醉。

《水浒传》的故事发生在宋朝末年,这时候虽然社会有进步,可是酿酒技术还没有进化到先进的蒸馏技术,按照合理推测,施耐庵所说的酒,也只是酒精度很低的,相当于现在的“醪糟”、“糯米酒”。况且,武松喝酒的地方叫做阳谷县,仅仅是一个县城道旁的小酒棚,以这店子的级别来看,即使名号再响的酒也不会好到哪里去,不论是酒精度还是纯度,都并非顶级。

还有一个细节,武松在喝酒时说,让店家“筛”酒过来,意思是过滤一下再倒上来。这个意思也是表明当时的酒很浑浊,杂质多,酒精少,为获得口感才需要“筛一筛”。

在古代有着非常不平等的阶级划分,当时的平民与贵族皇家是完全不同的待遇。如果说真的有一家店可以酿造出高度的好喝的酒,酿酒的师傅请一定会早早地被官府请去,不是进宫御用,就是被官府留下,怎么会留到外面自己在小店里卖酒。

所以可以分析出,三碗不过岗的酒仅仅是在当地周围住户百姓中有点名气,实际上也就是普通的酒而已。另一方面,宋代陶瓷技术发展很快,所以装酒的器皿也各不相同,如果拿着宽口浅碗喝酒,一口一碗也是稀松平常。

这么看来,武松喝着小碗的几度的酒,18碗当然可以了。再加上食量大一点,时间长一点,这么多东西还真是不会把人“撑”着。

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店家一直劝武松别喝,又一直给他倒酒,一边口里说官府不让喝酒过岗,一边又打出三碗不过岗的牌子,这种事情也很蹊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