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香格里拉是一幅画,那么,大理就是一部书------一部源远流长的史诗;一部优雅精致的游记;一部谈古论今的随笔;一部纯美浪漫的情书。
▲大理
大理,云南最早的文化发祥地之一。这里有山------苍山,有水------洱海,于是喜山好水的仁者智者,也“绑架”着我,趁着春末夏初的大好时光,大家收拾起简约的行囊,去赶赴那场“风花雪月”的约会。
当我沉浸在这有着厚重历史底蕴和美轮美奂的山水之间,终于相信这些广告词不假:一座有着“文献名邦”美誉的城市;一座同时包揽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最佳中国魅力城市、苍山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十大先锋城市等多项桂冠的大美之地。
▲崇圣寺三塔
“风花雪月”和崇圣三塔,是大理的代名词。所谓“风花雪月”,是指下关有强劲的“风”:现已建成我国南方最大的风力发电场。那山顶山麓绵延数公里的一座座飞转的风机,勾画出另一类独特的风景线。上关有灿烂的“花”。
“五朵金花”是老幼皆耳熟能详的电影故事,但“五朵金花”也不过是惊鸿一瞥,其实在整个大理:那漫山遍野的红,那细细碎碎的黄,那层层叠叠的紫,那肆意飞舞的绿,那绰约炽烈的白,一团团,一簇簇,一树树,一朵朵,一瓣瓣,总撩人激情澎湃,总令人铭心刻骨。
苍山有皑皑的“雪”:海拔3074米到4122米的苍山,以19峰的纵队形式,裹挟着雪山家庭的浩气,由北向南疾驰而来。这雪,物化成了18溪的珍珠落盘;这雪,诞下了洱海和澜沧江;这雪,养育着330万白、汉同胞。
▲洱海
洱海有妩媚的“月”:那一轮轮款款飘来的满月;那一弯弯娇羞掩面的钩月;那一颗颗粼粼支离的岁月;那一团团朦胧闪现的浑月,真叫人浮想联翩,遐思无边。
有一部家喻户晓的电视剧叫《天龙八部》,根据金庸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的这部电视剧,取材于大理,拍摄主场地也在大理。金老先生此前没有去过大理,按说没有生活经验,他又为何想到了大理?这就是大理灵山秀水的吸引力,这就是大理厚重历史的穿透力。
据说早在新石器的时代,山依水伴,物产丰盛的苍洱大地就已经是人类聚居和农耕交织的重要区域。秦一统天下后,修筑了连通川藏的“五尺道”,汉代又是四川道往印度的“南方丝路”(蜀身毒道)的中转站。
祥云县有个叫“云南驿”,是最早出现“云南”二字的两千多年的古镇。也就在“云南驿”,那1720米被磨得铮亮的石板道,仿佛回荡着茶马古道上骡马得踢答的蹄声和粗布鞋匆匆敲打的足音。
唐初,洱海地区兴起6支大的民族部落,史称“六诏”。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南诏并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受唐王朝封为云南王,赐名蒙归义。南诏疆域辽阔,人丁兴旺,相当于今天云南省的近3倍。其间,南诏一度与唐王朝矛盾激化,唐贞元间再度归附,唐使袁滋奉旨赴滇封异牟寻为南诏王。
▲忽必烈画像
公元937年,段思平灭大义宁国建国,定都羊苴咩城,改国号为大理,其政治中心在洱海一带,政区与南诏相当。1094年,国中权臣高升秦改国号为大中,1096年段正淳复改国号为大理,段兴智成为大理国末代皇帝。
1253年,元朝忽必烈率兵灭了大理。南诏、大理在历经600年的沧海桑田后,从此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
当地友人带我们去看了当地人不愿看的“南诏德化碑”,洋洋洒洒数千字碑文,记载了南诏时期政治状况、军事形势及唐王朝的关系,也记载了南诏由盛及衰终归皇土的历史。当然还有那一千多件新石器时代的文物,一千多尊青铜器,一千多片南诏大理有字瓦,一千多通古刻碑,一千多个本立庙,一千多首古谣,一千多部古书……无不流淌出“文献名邦”的真实,承载古韵大理的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