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是河南省最北端的一个地级市,远在黄河北边,从安阳到郑州黄河边直线距193公里,东到濮阳黄河边113公里,是典型的河北地区,为何最终会划到河南省?原来这是从历史传统和军事防御角度考虑,明太祖朱元璋将安阳划归河南省。
南宋以前几千年的时间里,黄河都是从安阳地区流过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自古以来,黄河出了孟津以后,在郑州桃花峪向北绕着太行山南麓向北流去,进入河北后紧贴着太行山前和华北大平原西部一直流到北京、天津地区,在天津流入渤海。这一时期从上古一直延继到春秋战国及西汉以前,这条河道被称为“山经河道”或“禹贡河道”,也有叫“汉志河道”的。因此我们学习中学地里时候,北京和天津之所以被纳入“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地理概念就是这样来的。
到了西汉时期黄河开始四处泛滥,淹没沿岸农田,于是人们开始筑堤束水管理黄河。到了王莽时期黄河在河北大名决堤一路向东,王莽为了不让黄河冲住自己家在大名的祖坟,便不再堵决囗,使黄河东流六十余年。东汉时王景领导治理黄河,通过堤堵口,河汴分流、疏汴通漕等方法,疏浚河床,减轻水土流失,减少河床淤积,使黄河出现了一个长期较为安流的局面。此时的黄河,从长寿津自西汉大河故道别出,循古漯水河道,经今范县南,在今阳谷县西与古漯水分流,经今黄河与马颊河之间,至今利津人海。
到了北宋景德元年黄河又在澶州墴垅埽(濮阳东)决口形成墴垅河,庆历八年又在澶州商胡埽决口向北流去,经内黄、大名、南宫、青县天津入海,名为“北流”。景祐五年又在魏县第六埽向东决出一支,向东北经山东堂邑、夏津、平原、在冀、鲁间入海,名为“东流”。所以北宋时期黄河下游是两股河道,东流正好处于宋辽边界,故而在决口后宋朝不主张堵,让它为成阻挡辽军南下的天然屏障。
北宋灭亡后,南宋建炎二年,东京留守杜充为阻挡金兵南下,在河南滑县扒开黄河大堤,使向东向南流去,从此黄河进入夺淮入海的南流时期,时间长大七百多年。一直到清末咸丰五年,黄河在河南兰考铜瓦厢决口后,才又向东北经山东利津入海。
因此,在南以前的几千年时间内,安阳就在黄河边上,黄河水就从安阳附近流过。商王盘庚为避水患迁都于殷,殷墟就在安阳小屯。商纣王的朝歌(现在的河南淇县)也在黄河边上,商朝当时的统治中心就是围绕安阳的周边方圆五百里。《岳飞传》中说岳飞的故乡是在安阳的汤阴,小时候因为黄河发大水家中受灾和母亲被冲走,就说明那时候黄河还流经安阳。
安阳的历史属于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文明
中原文明是发源河洛盆地的河洛文明,河即大河(黄河),洛即洛河(南洛河)。河洛文明成长于夏朝,在商朝时开始变得强大,并向四周辅射扩散形成了以河南为中心,包含河北山西南部、山东西部、安徽江苏西北部、陕西关中平原东部的大中原地区。商朝自盘庚迁都于安阳后,便在安阳周围的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建立高度的商文明区。周灭商后安阳属于卫国,卫国的文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处于翘楚地位,所以卫国多出人才,鬼谷子、李悝、吴起、商鞅等一批改革家都出自卫国。
秦国统一后在安阳地区没立河内郡,辖区内始置安阳县,这时安阳名字的由来。西汉初年安阳县并入汤阴县,到西晋才又恢复。汤阴县属于魏郡,魏郡的治所在河北临漳的邺城。邺城是我国历史名城,曾作过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等六朝的都城。邺城在安阳的北部,与安阳隔漳河相望。隋文帝平定相州(安阳)总管尉迟迥叛乱后,为防止河北人民死灰复燃,下令火焚邺城,将邺县、相州、魏郡的所有居民全部南迁入安阳。从此安阳代替了邺城成为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安阳县也改为新邺县,旧邺县改为灵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