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保定府,竟然藏着那么多的大牙门

2020-11-13 03:13:16 作者: 明朝的保定府

道纪司 为道教的府级政府管理机构,管理所属道教事务。其职官名都纪(亦称道纪)一人,另设副都纪(亦称副道纪)一人。府级道官不置署,而直接设在道观之内。保定府道纪司的位置,康熙《古今图书集成》言“在玉清观”。光绪《畿辅通志》说“玉清观在府治西北隅,箭道东,观已废,仅存基址”。即今保定市法院东街和法院西街之间。

金台驿 亦名金台马驿。该驿始建于宋代。“金台”二字取自战国时燕国燕昭王立志中兴,采纳谋士郭隗的建议,建黄金台以招贤纳士的典故, 初期称“金台顿”。金元后改名“金台驿”。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重置。嘉靖《清苑县志》言为“永乐十三年知府施景昭建”,应为修缮或增建。该机构负责接待使客、递送公文、飞报军情、转运军需。明代驿站平时备有马匹若干,马匹分上中下三等,各悬挂小牌,写明等级,凭符牌应付。驿站置铜铃,遇紧急公务,将铃悬挂马上,飞骑传送,前方驿站听到铃声,立即安排供应。明保定府金台驿址在“府治东南”(万历《保定府志》)。《古今图书集成》言在“县治东一里许”。即今裕华路以南、莲池南大街以东、穿行楼街以西范围内的管驿街小学附近。

寅宾馆 “寅”是敬的意思,“宾”即宾客。寅宾馆为接待来府公干官员之所。为府客馆,亦名延宾馆、寅恭堂,相当今天的政府招待处。《古今图书集成》言“寅宾馆,在府仪门外东”。说明此馆设在了府衙内仪门外东部。

土地祠 地方官员祭拜土地神之处,除为一地祈福外,亦有官员守土有责之意。明初,朱元璋规定,地方官贪赃六十两以上,都要砍头示众,剥皮立于大堂,其剥皮即在土地祠进行,故这样的地方又俗称“皮场庙”。保定府土地祠在“府仪门外东”,说明此馆设在了府衙署内仪门外的东部。

古代驿站蜡像图(参考图片)

03 清苑县衙署

明朝清苑县衙位置按嘉靖《清苑县志》说:“县治在城内西南,即保塞军故地也”。具体地址位于今兴华路与永华大街相交处东北角总督署小区一带。该衙为明洪武中创立,后年久毁坏,永乐十三年(1415年)重修,成化五年(1469年)又重修。县衙署机关部分机构设在县衙内,还有一些机构设在县衙外。

大 门 县衙坐北朝南,最南部为大门,即进县衙的第一道门,共三间。

仪 门 进大门后再往前走为仪门,共三间。“仪门”是从外部进入县衙的第二道门,顾名思义即“礼仪之门”。按照封建社会儒教伦理,必须上下有别,贵贱有等,所以在衙署中出入门庭也必须遵循“礼制”。仪门通常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知县上任,恭迎上宾,或者有重大庆典活动时才可以打开。仪门两侧有东西两个角门,按封建礼制,东为上首,故东角门称为“生门”或“人门”,也叫“喜门”,是供知县平常出入的 ,通常大开。而西角门则称为“死门”或“鬼门”,也叫“绝门”,通常也是关闭不开的,只有在提审人犯,押解死囚赴刑才开,且死囚必须走鬼门。

大 堂 亦名县堂、亲民堂,大堂上书“亲民堂”,是县衙署中最为高大,在职能上也是最为重要的一处建筑。这里是知县发布政令、公审案件、举行重大仪典的场所。尤其全县所有的大案、要案、命案都要在这里审理。坐北朝南,共三间。大堂东西两翼为库房,共六间;大堂左为储集库,高四丈五;右为莲幕厅,即僚属办公的地方,共二间;大堂前的甬道中部有戒石亭;两旁为吏典房,左右各十五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