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寒衣诗词六首:落叶惊风处处飞,绫梭夜夜织寒衣

2020-11-13 16:54:06 作者: 唐朝寒衣诗词

“石城花暖鹧鸪飞,征客春帆秋不归。

犹自保郎心似石,绫梭夜夜织寒衣。”唐朝杜牧《越中》

唐朝尚武,边疆辽阔,几乎每家都有男人在边境上,又唐朝开放开明,有无数的学子官员商人奔波在路上,唐朝那时没有现在这样繁荣的商品经济,至少没有现在到处都有的成衣铺,男人的食品可由他所在的地方供给,但是衣裳,尤其冬天的衣裳,在有限的发放后,靠的是家人的爱心。

好在驿站发达,女性做好了冬衣,通过邮寄寄往丈夫,儿子所在的地方。

因为前线北方风雪,朝廷紧急需要寒衣,那么很多妇女闻声而动,几乎是用尽了体力,熬夜赶衣裳,早上在寒风里等待驿站发往北方。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李白《子夜四时歌冬歌》

那么那衣裳里并没有絮棉花,因为棉花在唐朝还没有出现。这么短的时间,主妇们必定是拿了家里最好的保暖材料往里面塞,没准还有自己的被窝和袄子里的填充物。

以一家之力保全男人的生命和冷暖,心意都在寒衣里。虽然第二年的冬天,必须要做新的。

寒衣在古代是生存的大件,衣食住行的衣,就是冬天的衣裳。芦花也是当时最好的填充物之一。只是在棉花流行之后,人们才发现,芦花的保暖效果是那样寒碜。

在唐朝,人力和物力是这样的有限,一件寒衣,可能就是一个人一个冬天甚至几个冬天最重要的衣裳,所以送给朋友寒衣是真诚而昂贵的心意。

所以接到衣裳的人生出无限的感动。

“道傍高木尽依依,落叶惊风处处飞。

未到乡关闻早雁,独于客路授寒衣。”杜牧中途《寄友人》

虽然不清楚他是送与方还是接受方,但是这件事总是落到心底的。唐朝的李商隐十八岁之前,都没有穿过厚实的棉袄,这是因为他父亲早死,母亲多病,又有许多为成年的姐妹兄弟。所以十八岁的他感动大哥令狐绹给他送的绵衣。他们兄弟交恶,但是李商隐却一生记得。

在古代,很多人都有寒衣情结,因为它让人记得家的温暖,母亲和妻子的艰辛。

尤其是在唐朝和唐朝之前,一件寒衣,不仅仅只是心意,那是包含了太多女性的辛苦和愿望。

宋朝之后,手工业进一步发达,棉花也逐渐推广。普通的家庭女子,可以买到成品布匹,在上面进行裁剪加工,整体来说,寒衣的制作没有唐朝那么辛苦。正是因为如此,寒衣节,从唐朝九月的授衣节推迟到十月,而有余力的家庭,开始给祖先烧寄衣裳,以表达不忘。

这是十月寒衣节的来历。

明朝朱元璋以官方命令推广棉花种植与纺织,基本解决了普通人可以用棉花保暖的需求。纺织业的发达,也让女性的寒衣制作变得相对轻松。明朝商品经济发达,成衣铺出现了,如果你在外地,还是可以相对轻松的买到冬天的棉袄。

但是如同红楼梦里,最精细和保暖的衣裳,仍旧是家庭制作,给亲人的最好。

到了当代社会,妈妈喊你穿棉纺织的秋裤,是一种心理和精神的牵挂和疼爱。但是还是有很多人,爱惜母亲和妻子为你买的寒衣。

因为你知道,那里面心苦爱惜,自古传承。

初衣胜雪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