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刘邦为何要大杀功臣?细看汉初那段—王的诱惑

2020-11-14 16:06:30 作者: 共患难易共享

然而,真实的情况却是,在分封制的时代,天子虽然是老大,但小弟们其实也不差,彼此没那么严重的附庸关系。

周天子时代,天子管辖的只是王城近畿之地,而其他分封出去的土地,理论上虽是王土,但实际上天子根本插不进手去。

在自己的领地之内,诸侯可以分封、任命官员,甚至自行主导继承君位。

而对于这些人事,财务的变动,天子一般无法干涉,这就使得诸侯之地,成为了一个高度独立的区域,所谓的诸侯,也就成了小一号的天子。

而后来随着诸侯势大,周天子守着王畿一亩三分地,最后沦为诸侯欺凌的对象,将分封制这个法则算是玩烂了。因此秦始皇改行郡县制,皇帝说了算,老大有实权。

但到了汉朝时期,刘邦主导的朝廷就有些新变化了,从体制上来讲,他是分封制的,那么多王侯被分封出去。但刘邦从尸山血海里站出来,豁出命来干,到头来,他也不想当个为他人做嫁衣裳的主儿。

他想要实权,想要一个虽是分封制度,但却有着郡县制皇帝权力的王朝,他想要的是一个大一统、单一、高度集权的帝国,而不是像周朝那样松散、混乱的邦联。

这不就矛盾了。

有矛盾,自然要解决,刘邦的选择简单粗暴,杀。

高祖六年东,刘邦下诏南游云梦泽,自此拉开了屠戮功臣、异姓之王的序幕。

第一个倒下的便是楚王韩信。

韩信:

韩信有能力,能打仗,而且还有当年刘邦危急之时,呼叫不来的案底,自然首当其冲。

韩信被擒之后,从王变成了列侯臣子,这地位和心里落差,自然是天壤之别。

《史记》当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樊哙的行为和韩信的反应,恰恰正说明了先前所提及的天子与王侯之间的关系,两者之间,其实都差不多,王侯有着相当高的地位和独立性。

后来韩信被吕后诛杀,史书上记载他跟陈狶勾结造反。是否真是如此,几千年来争论一直难以平息,但韩信从云端被打落尘埃,那颗不甘、躁动的心,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或许真的是那样。

彭越:

接下来便是彭越,史书记载当中,彭越确实没犯啥原则性错误,但这并不妨碍刘邦和吕后杀他。

身为异姓王,天然和刘邦这个皇位相冲突,要么造反,要么死亡,没有第三条路可以选择。

英布:

他俩一死,剩下的英布算是看清楚了,造不造反都得死,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拼死一搏,毕竟我命由我不由天。

后人曾赠英布这样一幅挽联:

英雄走险冀偷生,这恐怕是英布当年选择造反,最真实的处境吧。

燕王臧荼

其他异姓王功臣如燕王臧荼本身就是项羽当年的小弟,属于西楚残余,一看不对劲半道改投。而当时刘邦为了抵抗西楚霸王的进攻,本着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原则,自然也没有太在意个人出身,门槛很低。

这就导致了两股不兼容的势力,一直虚与委蛇地玩到了最后,直到再也不能糊弄的时候。

刘邦说:入朝吧。

燕王臧荼:我还是反了吧。

这确实怨不得刘邦,清除臧荼、利几这些西楚残余,本身也是天下太平之后,要做的秋后算账。

韩王信:

其后的韩王信,也是一样,只要你是异姓王,那就是我刘邦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