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刘邦为何要大杀功臣?细看汉初那段—王的诱惑

2020-11-14 16:06:30 作者: 共患难易共享

太祖高皇帝六年,击败项羽之后的刘邦将都城定在了洛阳,他原本想参照周天子的模板,建立一个天下诸侯、共同拱卫的大汉王朝。

而此刻,陇西到洛阳的官道之上,一个身穿羊裘、衣衫褴褛的人正在急匆匆地赶路。

他要去洛阳皇城,见刘邦,并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

这个人便是齐人娄敬,一个陇西戍卒,出于对老兵的尊重,即便对方身份卑微,刘邦依然选择接见了他。

当时朝臣百官都没有想到,这次看似平常的见面,后来竟会深刻地改变了大汉王朝,也为刘邦最终举起大杀功臣的屠刀,埋下了伏笔。

娄敬见了刘邦,开门见山就问刘邦,您是不是想Copy周室的模板。

刘邦说是啊,这种模板已经有过良好的先例,周迁都洛阳,享有数百年的国运,就不就说明了这地儿不错吗?

而关中虽好,但秦朝经二世而亡,不正是一个建都关中的反面教材吗?

娄敬说,您这跟周朝不一样,人家周朝那是大户人家,积累了多年恩德,所以说周边的小弟们也都听他的,乖乖上供,大家努把力就能这个家业能撑起来。

但您从草莽里摸爬滚打出来,能跟人家比,不看看最后周朝末期在洛阳混得惨样?是个人都能上来踹一脚。

还是关中保险,就算以后外面乱了,也能控制得住局面。

刘邦一听,这也挺有道理呀,就问下面的臣子们,你们怎么看。

结果大多数人的意见都是,洛阳好,没毛病。唯独只有张良支持关中。

而对于臣下们的意见,刘邦的态度非常有意思,史书记载刘邦当天就离开洛阳,跑路了。

看历史一定要从正常人角度来看,作为一个开国之君,觉得对方说得好,立即冲动去施行,是不可能的。

刘邦之所以这么快就旗帜鲜明地表示支持娄敬,是因为他本身就想在关中立都。

而在关中立都就是为了防范山东诸侯,既然知道这些人以后可能为乱,以刘邦的个性,能老子动手解决的,何必非要留给后人呢?

那么为什么刘邦会对山东诸侯这么猜忌呢?这就要首先说说,为啥非要分封了。

秦王一统六国之后,建立了高度集权的国家体制,然而在面对分封制还是郡县制之时,朝廷内的主流意见却是分封好。

作为丞相,王绾建议分封诸侯,当年秦始皇也像刘邦一样,将之推给了朝臣们议论,结果群臣都赞成分封。

只有李斯一人反对。

最后,秦始皇力排众议,支持李斯的意见,实行郡县制。

然而,过了数年后,又有博士七十余人上书请求分封诸侯,此时朝臣们的态度依然坚挺,也只有李斯一人在硬抗。

这就说明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当年社会上的主流思潮,依旧是分封。

秦始皇是狠人,在位之时,自然是我说是啥就是啥,有意见可以保留,谁都没辙。

可是他一死,二世就hold不住了,陈涉起义只是一个契机,旧势力借着这个乱由,力推分封的思潮最终回归。这才是秦末群雄并起,各地诸侯再次沉渣泛滥的原因。

在这股思潮之下,六国纷纷自立,项羽分封十九路诸侯,而刘邦即位之后更是大封异姓王侯。

那么这些诸侯和天子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诗经》里面的这句话,让我们乍读起来,以为周天子的时代,天子和后世皇帝没什么区别,一言九鼎,普天之下,生杀予夺,都在天子一念之间。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