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盗墓一派的祖师爷?是什么导致了汉朝之后无大墓?

2020-11-14 16:08:33 作者: 曹操是盗墓一

寻龙千万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若有千重锁,定有王侯居此间。这句话出自风水典籍《撼龙经》,此书乃是唐代风水大师杨筠松的代表作之一,是龙脉风水的最权威的圣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测绘学之最”。由此可见呀,近些年来风靡一时的盗墓小说《鬼吹灯》并非都是瞎编乱造,比如摸金校尉这个头衔,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国枭雄曹操首创的。三国战乱频繁,每次军费紧张的时候,曹操都会向死人伸手,为了行事方便,他成立了一支专门掘墓的特殊兵种,赐军衔为摸金校尉。

中国民间有这么一个说法,说曹操是盗墓一派的祖师爷,其实这真的是冤枉人家曹操了。曹操当年的大哥董卓盗墓那才叫一个狠,汉武帝刘彻的茂陵就是被他糟蹋了的,曹操在他麾下办事多年,难免不受到一些影响。而且在生活在和平年间的我们看来,掘人祖坟是一件十分有损阴德的事情,但在西汉末年至南北朝这一段时间,小朝小廷如玩游戏般交替频繁,世道很乱,饥民遍野,民间盗墓之风盛行,你盗我亦盗,大家一起盗,于是中国历史上三大盗墓高潮中的第一波高潮出现了。

很多人很好奇,为啥当时不管是灾民还是当官的,都知道盗墓就一定能挖出好东西呢?

这其中牵扯到中国古代一个选拔官员的制度,叫做“举孝廉”。

举孝廉是汉朝的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汉朝规定每个郡国人口满二十万则每年举孝廉一人,满四十万每年举孝廉两人,以此推之;人口如果不满二十万,每两年举孝廉一人;人口如果不满十万,每三年举孝廉一人。二十万分之一的晋升机会,这个竞争压力比今天的高考压力可要大多了,压力大,含金量自然也高,一旦举孝廉出仕,做出点政绩,在地方上当个太守,刺史还是轻轻松松的,运气好点入选中央,还能混个尚书,中郎将当当,有钱又有权,这样的好事谁不心向往之呢?

各大世家门阀自然是为此事争破了头,都想为自己的下一代谋一个好前程。但名额就那么多,怎么办呢?比拼家族的实力呗。

什么是孝廉,能够孝敬父母、廉洁不贪。在没当官之前,廉不廉洁不知道,但孝敬父母总能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吧。这里面的弯弯绕可就太多了。你比如说某个地方有三个大的世家门阀,但举孝廉的名额就只有一个,每年到了规定的时间地方官就要来考核这个地区的学子,这三个世家门阀为了能冲分显示他们的儿子很孝顺,就会时不时制造一些轰动的新闻。而这些新闻中效果最好的莫过于某个家族有老人去世了,儿子为老人陪葬了多少珍贵的东西。在汉朝人看来,为逝去的亲人陪葬越多珍贵的东西,则表示他越孝顺,葬礼举办的越宏大,陵墓修建得越气派就越是能得到当地百姓的传颂,也越有机会被选举为朝廷的官员。

久而久之,汉朝的各个地方都形成了厚葬之风,门阀世家一次墓葬恨不能把家里一半值钱的东西给陪葬进去。门阀世家厚葬逝者是抱着一定目的,因为一旦家族有人举孝廉成功,人家就把当初的本给捞回来了,老百姓呢看见上层社会这么做,不问原因也跟风厚葬,最后是越葬越穷,把自己给害苦了。中国历史上的厚葬之风到西汉时期达到了第一个高峰。所以那会儿是个人都知道,稍微气派一点的墓葬里面,肯定有值钱的好东西。

于是盗墓贼就在那时间段大规模应运而生了。据统计,西汉的陵墓在建成的100至200年内被盗的占80%以上,尤其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礼崩乐坏,大家饭都吃不饱也顾不上那么多了,官盗,民盗横行无忌,有些人甚至专门以此为生,所谓的搬山卸岭摸金校尉恐怕还真不是传说,因为我们后来发现的很多汉朝大墓,在发现的时候,就已经被盗了,甚至同一座墓专家发现了22个盗洞,分别属于不同朝代的盗墓贼干的,这说明这个行当历朝历代都有,而且看他们的手艺似乎也是一脉相传,说不定曾经在他们背后也有严密的组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