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本六国时赵王故台也,在邯郸城中。汉后在历史上久享盛名。”这是有名的“武灵丛台”,经千年战乱,依然残存遗迹。20世纪70年代在邯郸故城发现的大城,东西宽3.2公里,南北长4.8公里,可见此城城墙之宽广。
《东周列国志》里说赵武灵王身长八尺八寸,龙颜鸟喙,广鬓虬髯,面黑有光,胸开三尺,气雄万夫,志吞四海,赵武灵王对高台甚为钟情,高台在春秋以前,往往作为帝王典祀之用,到后来,高台的功能性更显广泛,如楚之章华台,吴之姑苏台,皆为娱乐之用。赵武灵王的高台,亦有瞭望娱乐之功用。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高台四壁立而坚挺,下部稳如磐石,作战之时即是居高临下,往往作为城破之时的最后据点,如吴王夫差为越国勾践所逼迫,就是退守姑苏台,最终死在了姑苏台上,这即证明高台用于防御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
再稳固的高台,也难保防御的万无一失。春秋战国时代诸侯混战,战争无数,很多诸侯国的都城常常不保,特别是中原诸侯国,宋卫等国,甚至都城屡被攻破,无奈之下选择迁都。楚国齐国虽为强国,其国都亦多次被攻破,其中楚国国都曾经四次被攻破,齐国的都城临淄在燕国乐毅大军的肆虐下,更是残破不堪,包括国都在内,齐国被连下七十城。秦国位于中原西陲,数百年征战秦国已经征服犬戎部族,南方蜀国后来亦被歼灭,秦国并无外患,唯一的忧患即在中原联军,可即便到六国联盟的时代,秦国函谷关被攻破,国都却安然无恙,可说从未被侵犯过。除了秦国,其实赵国的都城,亦少有被攻破,这得有赖于赵武灵王的高台和高墙。
赵武灵王崇尚“高”,兴建高台,亦兴建高墙。那时候的铸墙技术尚且粗糙,城墙基本都是土垒而成,不像后世是用巨砖搭建。因此赵国都城邯郸,在战争频繁的战国时代直至灭国,几乎从未被攻破。虽然诸侯大军们一次次的打到邯郸城下,都很难打进邯郸城中,在长平之战后,赵国四十万精锐尽毁,秦国大军突进,在邯郸保卫战中,秦国依然未能跨越邯郸之高城墙,邯郸保卫战也因此成为整个春秋战国史中经典的城市保卫战。邯郸城的城墙铸造技术,可见相当之高。
《战国策》载: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诸侯国都城的城墙,不超过三百丈,古时一丈大概等同于现代的两米左右,那么三百丈也不过600米长度,折合0.5公里左右。这个标准应是《周礼》中的规定,只是春秋战国中后期,诸侯们早就对天子不尊,宫城往往超越,况城墙者。《战国策》又载: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这里说的是齐国都城临淄城,已经是千丈之城。可是,就是这个千丈之城,亦数被攻破,除了齐国军事力量的衰败,其城墙之坚固程度,恐怕稍逊于邯郸城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