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惨败,如果不换掉廉颇,赵国就能胜利吗

2020-11-15 00:01:49 作者: 长平之战赵括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惨败,如果不换掉廉颇,赵国就能胜利吗

历史无数风云,数春秋战国最为激烈,周王衰微,诸侯雄起,在这长达五百年的乱世里,无数诸侯国在进行了无比激烈与残酷的争斗角逐后,就只剩下韩、赵、魏、燕、楚、齐六国,与强秦对峙。

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毕竟身处局中,每个人都想做赢家,谁都想为自己夺一点利,再夺一点利,秦国统一江山的路程走得十分艰难惊险。在这过程中,七国之间相继爆发了无数场大大小小的战争,其中最具有关键性的一个转折,就是举世闻名的秦、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为争夺韩地“上党”的一场仗,上党在今天的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西麓,在当时对秦赵两国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战略要地,秦国攻打韩国上党,韩国十分惊恐,就对赵国献上上党,以求援助,赵王接受了上党,秦王恼怒,于是发兵赵国,赵孝成王接受平原君赵胜的建议,任廉颇为将,抵御秦兵。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阴四月,廉颇率军进攻秦军,赵军亡一裨将(即副将),首战失利。

阴六月,秦将王龁率军破赵军阵地,廉颇败,亡四名都尉、失二樟城、光狼城两个重要据点。

阴七月,赵军弃攻为守,秦军发起强攻,破其营地,斩杀两名都尉。

赵军连败,廉颇领兵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施行“坚壁清野”之策,至此,赵军彻底转为防守,长平之战转入持久拉锯阶段。

开战不过数月,赵军已然接连失利,廉颇从此只是防御,面对秦军的挑衅龟缩不出,赵王心急,几次派人谴责,廉颇却仍然坚守。不止赵王心急,秦王也不想长久消耗,便使计谋,令人一方面在赵国散布廉颇投降秦国的谣言,一方面又说:秦军根本不惧廉颇,独独最怕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如若此人领兵,秦国恐怕要败。

赵王听信谣言,于是不顾老丞相蔺相如等人的劝阻,以赵括替换了廉颇,结果赵括被秦将白起玩得团团转,急功冒进,被截断粮草,围困于山谷之中,最终赵军粮尽,争相杀马充饥,甚至杀人而食,赵括孤注一掷,率军突围,突围不成,身中数箭而亡。赵军大败,余下四十万人尽数投降,谁知白起以“赵军狡诈”,恐怕再生事端为由,假意受降,随后将赵国降军尽数坑杀,噩耗传回赵国,举国震痛。

后代史学家常将赵王换将、赵括无能作为长平之战赵国惨败的决定因素,赵括也因此背负上了“纸上谈兵”的庸才之名,可如果当时,赵国坚定地任用廉颇,就一定能获得胜利吗?也未见得。

其实,长平之战的这场战争,从最开始,赵国就是很劣势的,秦国经历了数百年的养精蓄锐,经历了刮骨剔筋的商鞅变法,其财力、人力、物力等已然十分强大,综合国力远胜赵国。一场战争的胜负,并非取决于两位将领的高下比较,而是两个国家的实力角逐,在这一点上,日益衰微的赵国已然输了。

更何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两军交战,粮草就是命脉,秦国先后有六十万大军投入战场,而赵国举国之力也只有四十五万人马,可想而知,这四十五万人马的粮草军需供应该是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廉颇坚壁清野当然可以,他也有本事守住,可他没法耗着全国的粮草储备来和秦国打持久战,就算赵王让他耗,赵国也拼不过兵强马壮、还拥有关中、巴蜀两大粮仓的秦国。廉颇是一军之主,可赵王是一国之主,廉颇可以只想着打仗,赵王却要为全国的百姓考虑,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廉颇被换掉,是必然的结局。

我们现在指责赵括,一是他只会“纸上谈兵”,不通实战,二十急功冒进,以至于陷入白起的圈套,但其实,赵括作为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熟读兵书,出入军营,跟随父亲多次亲身征战,并屡立战功,“不通实战”的“罪名”其实是不成立的;至于“急功冒进”还是挺冤枉,他替换廉颇之后,几次进攻皆是听从赵王指挥,之后进入白起圈套,也是情势所迫,因为如果不主动出击并速战速决,那还是死路一条,更何况,他在被围困四十八天之内,仍然使断粮的赵军保持战斗力,并保存实力,在最后突围时与秦军死战,其本人更为白起赞赏,称:“假以时日,此人必是秦军大敌。”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