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妃嫔为何要穿“花盆底”?不仅是因为美观,更为了方便皇帝

2020-11-15 06:27:09 作者: 清朝妃嫔为何

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踩“高跟”的美女,穿上高跟鞋后,身高瞬间就高了6厘米以上,走在路上也变得更加自信出彩。高跟鞋的鞋跟种类也非常之多,有细跟、粗跟、楔型跟、钉型跟、槌型跟等等。但是这些跟和清朝妃嫔的“花盆底”比起来却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花盆底,全称清代花盆底鞋,花盆底鞋的鞋底一般都是木头制成,因为木头相对而言比较的轻盈,为了减少重量有的还会将鞋底中间一部分掏空。花盆底的形状一般为上细下宽、前平后圆,看上去像个马蹄,因此也被称为“马蹄底”鞋。

花盆鞋底的高度,一般比较正常可以达到5到10厘米,而中等类型的为14到16厘米,最高的可以达到25厘米。这是啥概念?人穿上就像是走高跷一样。不过这种鞋子一般都是满族贵妇们穿的,尤其是在宫廷里居多。

我们知道,满清入关之前是边境的游牧民族,在入关之前她们并没有穿花盆底鞋的习俗。这种习俗是进入中原后形成的,还要归功于中国历史上的一大陋习缠足。

缠足是早在北宋后期就已经形成了的一种风俗,《宋史·五行志》记载:“理宗朝,宫人束脚纤直”,在北宋时期,最早开始缠足的是宋朝的皇室,到了南宋时期开始传道民间,明朝时期到达顶峰。

缠足的产生是因为,缠足后的小脚不便于行走,在走路的时候看上去一摇一晃,古人见此便容易生出“怜惜”之情,感叹“腰肢只怕风吹倒”,非常喜欢。

但是满清入关之后,却对这一中原文化非常的之排斥,或者也是为了凸显自己的统治地位,比如说他们入关之后便要求中原的百姓全都要剪掉头发梳辫子。但是缠足的一般都是女性,影响不大。因此满清的皇帝只是下令,满足女子不得缠足的命令。

但是满足女子入关之后,同样也融入了当地的文化之中,她们也认为有“三寸金莲”的女子走起路来是很美的,因此才发明了花盆底鞋,这样走路看上去也一摇一晃的楚楚可怜。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增长,鞋底高度也逐渐降低,一般老年或劳动妇女鞋底都几乎是平的了。而最流行的地方应该在皇宫里,嫔妃和宫女都会穿花盆底鞋。而嫔妃穿花盆底鞋其实不仅仅是因为美观,更是为了方便皇帝。

我们知道,后宫佳丽众多,等级分布也非常的森严,同样是皇帝的女人但从皇后到妃嫔,再到贵人常在等等,差别是很大的。不同等级的妃嫔在穿着上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包括她们穿的鞋子也有很大不同。

比如说在装饰上,地位比较高的装饰就要精美的多了,除了刺绣以外还有、串珠、雕刻等等,甚至鞋底的款式也会有所不同。而身份比较低的,在装饰上就会单调一些。

这些装饰都是方便皇帝辨认她们的身份,好让皇帝不至于认错自己妃嫔的身份,只要看看她们穿的就能很快的反应过来。当然,关于花盆底的起源和功用还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一般都是来自于民间。这也进一步证明,劳动人民才是真正伟大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