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日三餐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2020-11-16 10:26:17 作者: 古代的一日三

中国做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传承的国家,就连吃,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着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文化。

比如我们现在提倡的一日三餐就是经过古人们长期探索,以及社会的不断发展演化而成,而且一日三餐的进食频率更加符合科学及营养学对身体的要求。

但其实,每天吃几顿饭在不同朝代不同阶级也大不相同。

可能有人一天吃四顿饭,也有人一天吃两顿饭都是奢望。

但总的来说,越是强大的朝代,越是身份尊贵的人群,吃饭的次数就越多。原始及奴隶社会的饮食习惯

原始社会的饮食习惯

在人类刚刚进化成人时,体内还保留着些许动物的习性,茹毛饮血的生活还没结束,各种文明和文化也还没有形成,就连吃饭也都和现在很大不同。

原始社会的古人们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有两类,一类是采摘野果,一类是捕杀野兽。但不论是哪条渠道得来的食物,都充满了不确定性,有可能吃了上顿就没下顿。

采摘野果相对比较安全,可是水果生长受季节影响,并不见得每天都能吃得上。而且水果还有助消化的功能,所以野果很难填饱肚子,也就很容易饥饿。

捕猎野兽虽然能获得丰富的蛋白质,但却具有危险性。有可能捕猎之人成了野兽的食物,也有可能接连几天都没能成功的带回猎物。

所以不论是野果还是野兽,总的来说原始社会的先人们都很难饱腹,自然也就没有养成定时的吃饭习惯。

若是有食物时,只要饿了就开始用餐,并不会计较时间点,有可能一天吃多次;当野果缺少捕猎又收获甚微时,食物不够果腹,可能几天都要饿肚子。

即使到后来人们掌握了种植、养殖、捕鱼等技术,可由之前养成的饿了就吃的习惯,夏朝之前的人们依然没能够形成定时就餐的习惯。

奴隶社会的用餐时间及特点

夏朝以及商朝早期的时候,人们农业耕种的技术和用具还没有进一步发展,除去王公贵族外其他人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种地。

在种地之人里面,奴隶占据了半壁江山。

由于各种技术的落后,国家增加产量的方式无外乎是扩大耕种面积,以及增加种地人数。

但耕地面积扩大了所需要的劳动力也就增加了,消耗的粮食也自然而然就增加了。

所以对于农民和奴隶而言,吃饱饭依然是个大问题,一日三餐对于百姓而言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但为了保障白天辛勤劳作所需要的能量,人们大多每天吃两顿饭。

当时都早餐叫做"大食",因为一早要除去劳作,是一个新的开始,所以早餐一般很重要。

晚餐叫做"小食",因为马上就要休息了,所以并不会吃的太多。

这种两餐制的方式更多是取决于人们的作息活动的习惯。

太阳出来就去耕种,太阳落山就回家休息,一天的二十四个小时化为八个不同的时间段,一个时间段所进行的活动是不相同的,"大食"和"小食"是其中的早晚饭时间。

也有其他的朝代是吃早餐和午餐,将晚餐舍弃掉。

西周时期虽然也是两餐制的饮食习惯,却因为《周礼》的制定有了更官方的身份,一日两餐也成了全国上下遵循的规则。

值得一提的是,西周时期的古人们将一天二十四小时划分成了十二个时辰,其中的"食时"和"晡食"就是一天中的早晚饭时间。

这种两餐制的习俗一直到唐朝才被初步打破。封建社会的用餐时间及特点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