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往事(281):薛仁贵被敌人打了埋伏、包了饺子

2020-11-16 10:30:03 作者: 大唐往事(2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73)

三十五年前,唐朝以李靖为帅,发起平定吐谷浑的‘西海(青海)战役’。如果拿它和咸亨元年(670年)这次‘逻娑(拉萨)战役’作个比较,你会发现一些很大的不同。

青海战役中,李靖手下有五个兵团司令:侯君集为积石道、李道宗为鄯善道、李大亮为且末道、李道彦为赤水道、高甑生为盐泽道行军总管。另外,征召突厥等部落参战。

这些某某道看起来眼花缭乱,简单说,就是把吐谷浑包围起来打。实际作战中,唐军分成了南北两个作战集群:李靖带领的北作战集群和侯君集、李道宗的南作战集群。

青海地形大概是这样的:北面是祁连山,南边是唐古拉山,中间被昆仑山一分为二。北半部分又可以分作东西两块,东部是富庶的环青海湖与河湟(黄河与湟水)谷地,也是全省海拔最低的地区,西边则是沙漠戈壁地貌的柴达木盆地;南半部属于青藏高原,也可以分成东西两片:东边是入藏要道,西部则是荒凉的可可西里无人区。

青海地形

青海战役中,唐军经第一阶段作战占领环青海湖地区。之后,北作战集群向西跨越柴达木盆地追击,最终追上并消灭了吐谷浑可汗慕容伏允。南作战集群则沿入藏道路向青藏高原挺进,那里算是吐谷浑的战略纵深,最终在乌海追上并消灭敌军另一股主力。

柏杨《白话资治通鉴》

青海战役的胜利,唐朝第一代价不小,连号称名将的薛万均、薛万彻兄弟都差点没命。第二兵力充足。唐军双拳出击、长途奔袭,在远征作战条件下,没有相当兵力不敢作如此冒险。第三持久作战。唐军突破第一道防线后,吐谷浑主动后撤,‘悉烧野草,轻兵走入碛。’这是游牧民族一种常见的战术,尤其青海,雪山戈壁、河谷湖泊,地貌复杂。唐军这时内部出现不同意见,大部分人认为‘未可深入’,后来侯君集坚持、李靖拍板,决定追击。部队跨越雪山大漠,克服难以想象的艰苦,南线兵团‘行无人之境二千余里’,北线兵团沙漠行军,‘将士刺马血饮之’,才获取最后的全胜。

再看这次的拉萨战役,从头到尾就薛仁贵一支部队,也只有往乌海这么一个攻击方向。要知道,吐蕃这时已经占领吐谷浑七年,之前政治外交拉拢时间更长。不然,吐谷浑大臣素和贵怎么跑他那儿政治避难呢?并且‘具言吐谷浑虚实’,把国内情况透了个底朝天,直接导致了吐谷浑的亡国。

总之,吐蕃此时在青海已经有了比较稳固的统治,而唐朝缺少群众基础。这种情况下,薛仁贵怎么敢‘帅轻锐倍道兼行’前往乌海,而且夸口‘破之必矣’呢?

只有一种可能:情报显示,吐蕃主力就在乌海。

‘仁贵遂率(部)先行,至河口遇贼,击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羊万余头,回至乌海城,以待后援。待封遂不从仁贵之命,领辎重继进。比至乌海,吐蕃二十余万悉众来救,邀击,待封败走趋山,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仁贵遂退军屯于大非川。’

薛仁贵先是在乌海前方一个叫河口的地方与敌人遭遇,打了胜仗。这个胜仗说小不小,说大也不是很大,因为第一没讲歼敌数量,第二牧民一户人家就几百头牛羊,‘牛羊万余头’,对应到人头应该不多,起码不是敌军主力。薛仁贵退守乌海,也从侧面证明情况不对,他感觉不能再继续深入。

不是主力,那主力在哪儿?

显然,这次唐军情报工作不如吐蕃,这时就体现出谁的群众基础好了。薛仁贵冒险前出扑个空,吐蕃却对他的动向一清二楚。

按史书的说法:郭待封违反薛仁贵作战部署,擅自离开大非川,率领后勤兵团前往乌海。快到乌海时,遇吐蕃二十万大军拦截。郭待封只有两万人,大败退守山区,辎重全失。薛仁贵无奈,只好也从乌海退回大非川。

情况很明显:唐军被敌人打了埋伏、包了饺子。

吐蕃几百万人口,二十万几乎是全部能动用的野战部队。‘邀击’,意思是拦路截击。吐蕃避开唐军精锐,动用全部主力拦截郭待封的后勤军团,一击得手,第一说明情报精准,第二说明战术得当。无论情报侦察还是战役指挥,唐军都落了下风。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