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读纳兰性德《浣溪沙》里的初冬,夕阳犹照短长亭,何年废寺失题

2020-11-16 15:17:48 作者: 赏读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的这一首词中的废寺斗鸡人,可与红楼梦中的龙钟僧有一比

"败叶填溪水已冰,夕阳犹照短长亭。何年废寺失题名。

倚马客临碑上字,斗鸡人拨佛前灯,净消尘土礼金经。"清朝纳兰性德《浣溪沙败叶填溪水已冰》

自古以来关于冬天的诗词都很难写,春花秋月,落木流水,都有姿态可以描摹,唯其冬景,如果没有雪,因为色彩感不强,很难有让人记得的诗句。但是纳兰性德是个例外。他的关于冬的诗词,因为有深邃的情感,无论有雪无雪,都成情境佳句。

比如有雪的,“山一程,水一程,人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无雪的”冰合大河流,茫茫一片愁。”

而初冬的诗词比风雪冰冻更难,但是纳兰性德却有一首极佳的初冬词,叫人过目不忘。

“败叶填溪水已冰,夕阳犹照短长亭。”

一个填和一个冰字就点出了季节是在北方的早冬。温度已经能够使山林中的溪水结冰,而落叶填溪,正是晚秋到早冬的景色,满山落叶还未来得及化为腐烂的泥土。

这是在山间,有冬日的斜阳照着驿路亭台,有人说,长短亭是指离别的地方,但是,更有可能是指烽火驿站。比如北京的郊外有长城以及古烽火台,是在山顶就可以连绵看到的。

纳兰性德曾经扈驾康熙在冬天里去西山等地。

又比如纳兰性德曾经秋冬带着军事任务出塞,一路行住都是军事驿站。

那么这首词最有可能写在什么时候呢?我个人认为是他二十八岁秋冬有一次长达四个月的完成军事任务期间。一路由北京通过偏僻的军事驿站向北,看到的塞外山林风光。

为什么这首词我认为不是扈驾康熙的早年所写呢?因为扈驾所游历的都是皇家山林和寺庙,纵然有废寺之类,也不在他能够支配的游历时间内。而且由于纳兰性德丧妻不久就参加侍卫工作,早期对于寺庙的描写,是深沉的愿意和妻子灵魂相伴的宗教寄托,还没有从情感上抽离出来,想的是“诸天花雨,相对忘言”这样深入宗教的情怀。

这首词也不是他送别友人之作。因为京城交通发达,无需像古人选在山路离别。

这首词是否是纳兰性德像贾雨村一样特地郊外行走之作呢?比如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就是散步到山林当中,遇见了一个龙钟昏聩的老和尚。从纳兰性德短暂的三十年生涯里,他的游历多半是陪同康熙扈驾,本身他自己家又有巨大的郊区庄园,有家庙,和朋友的相聚多半集中在这一块,词里的长短亭是不在视野和心情范畴的。

所以这首词最有可能是他二十八出塞之作。而且此时他已经在侍卫岗位上工作了五年,他看到了更多政治上的荣辱兴衰,那些显赫的官员,可能早上还是衣冠楚楚,瞬间政治失败,这种荣华朝夕莫测的感觉,在他亡妻之痛上,又加上了现实沉重无力的色彩。作为已经成熟的纳兰,兴亡梦幻之感更为深重,哪怕此时,他贵为要员,担任重要的任务。

我们可以看到,这头两句的冬景开阔,是有时间和心理的高度的。至少离妻子死亡的时间已经拉开,伤痕虽在,他有了可以回旋的心理空间。

“何年废寺失题名?”

这是一句非常打眼入心的句子。在行路过程当中,当然不是扈驾康熙那种皇家之感,这是真实的驿路风景,有荒废的寺庙在丛林当中,而且连名字都没有了。

那么在塞外,这种景象应该是一种常态。“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里,牧马频来去,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这是纳兰性德同期的词作。

那废寺证明从前是有聚落和人烟的。尤其是有名字的寺庙,见证这一带曾经安定富庶。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荒凉的景色呢?战争,割据造成的土地荒芜,人口流散,而更有可能,这里已经作为军事禁区。

纳兰性德的祖上就是不屈服努尔哈赤的征服,险些灭族,而土地已经失去了,留下战死的尸骨长埋已经不属于他们的故土。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