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中国果”和“波斯果”的有趣误会

2020-11-16 18:28:32 作者: 桃:“中国果

在西方人的心目中,中国文化中的桃子代表长寿,比如英国学者马克·奥康奈尔和拉杰·艾瑞在《象征和符号》一书中写道:“桃树起源于中国,在那里,它是神圣的生命之树,是提炼长生不老药的原料。”又比如英国学者米兰达·布鲁斯—米特福德和菲利普·威尔金森所著《符号与象征》中写道:“在中国和日本,桃子代表永垂不朽。”可见桃子的这一象征意义之深入人心。

徐养洪所作《蟠桃献寿图》。

事实上,西方人心目中这种代表长寿的桃子是指桃子的一种,即蟠桃。“蟠(pán)”是屈曲之意,古代中国有一座传说中的山就叫“蟠木”,相传山上生长有屈曲的神树。而蟠桃则是一种枝丫蟠曲的异种桃树,所结的果实乃是扁形蟠桃。

不过,将蟠桃和长生联系起来的神话起源较晚,最早出自魏晋间道教中人所著的《汉武帝内传》。该书属于神话志怪小说,详细铺排汉武帝寻仙问道的故事,尤其是西王母下降会见汉武帝的场景,绘声绘色,极尽渲染之能事。

据该书记载,忽然有一天,西王母的使者紫兰宫玉女前来向汉武帝传命,说七月七日西王母将来相会。到了七月七日,汉武帝斋戒设宴,静待西王母的大驾。二更之后,西王母驾云而至,随从的有数千仙人。“王母自设天厨,真妙非常。丰珍上果,芳华百味,紫芝萎蕤,芬芳填樏。清香之酒,非地上所有,香气殊绝,帝不能名也。”“樏(lěi)”是像盘子一样盛食物的器具,中间有隔档。

“东方朔偷桃”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个常见题材。

然后西王母“又命侍女更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以呈王母。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帝食辄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

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中也讲述了这个神话故事,不同的是还增加了东方朔偷桃的情节:“唯帝与母对坐,其从者皆不得进。时东方朔窃从殿南厢朱鸟牖中窥母,母顾之,谓帝曰:‘此窥牖小儿尝三来盗吾此桃。’帝乃大怪之。由此,世人谓方朔神仙也。”

汉武帝所食、东方朔所盗的这种仙桃就是蟠桃,后来被《西游记》附会为王母娘娘在瑶池中所开的“蟠桃胜会”。有趣的是,汉武帝藏下的蟠桃核竟然一直传到了明代!据明代学者王世贞所著《弇州四部稿·宛委余编》记载,洪武八年(1375),朱元璋曾经向大臣出示过“元内库所藏巨桃半核,长五寸,广四寸七分。前刻‘西王母赐汉武桃’及‘宣和殿’十字,涂以金,中绘龟鹤云气之象,后镌‘庚子年甲申月丁酉日记’”。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即庚子年,因此大学士宋濂怀疑这些字都是宋徽宗所书。虽然王世贞以古籍中多有大桃、巨桃的记载,从而否认了元代内库中所藏的巨桃并非西王母赐给汉武帝的蟠桃核,但西王母和汉武帝的神奇故事竟然一直线索清晰地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也可谓一桩趣事了。

不过,在中国文化中,桃最初却并不是与长寿联系在一起的,而是具备避邪的功能。据东汉学者王充在《论衡·订鬼》篇中所引《山海经》佚文的记载:“《山海经》又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万鬼。恶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荼、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

中国传统的两位门神神荼(左)和郁垒(右)

“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让我们想起了前文所述的“蟠木”山,南朝宋的学者裴骃认为“蟠木”即度朔之山,那么此山的神树就是“屈蟠三千里”的桃树。在《乱龙》篇中,王充又声称神荼和郁垒是兄弟俩,专门负责管理众鬼,众鬼中有去害人的,二神就将它们捉拿归案。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