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世人误会了曹操上千年,结果使曹操成一个卑劣到极点的人

2020-11-18 20:52:07 作者: 这件事,世人

因此笔者觉得,曹操放过陈宫,完全不在情理之中,这段情节充满了颠覆性安排,违背逻辑。

再来看看这起凶杀案的受害者——吕伯奢。

他的身份比较特殊,他并不是曹操的同辈人,而是曹操他爹的拜把兄弟。虽然他与曹操以叔侄相称,但他与曹操之间的关系应该更像是义父子。从结义桃园的典故上我们就能看到,那个年代结义弟兄有着怎样的分量。

朝廷发布海捕公文,要抓曹操归案,所以吕伯奢一家肯定是重点盘查对象。若在现实中,在曹操来到这里之前,估计就已有公差上门。吕伯奢明知道曹操是大街小巷都在抓的要犯,看到他来投奔,该作何反应呢?若是薄情寡义之人,就该直接报官。若是重情重义之人,则要暗中接待——毕竟曹操的身份比较敏感,要注意影响,以免招致灾祸。

理想情况下,吕伯奢老爷子绝不敢招摇,可他偏偏磨刀霍霍杀猪宰羊。按照当时的社会经济来看,但凡普通家庭杀猪,必是赶上逢年过节或遇上婚丧,吕伯奢如此张扬,不怕邻居登门问上一句:“老吕,今天家里吃猪肉?”更何况,陈宫与曹操只是两个饭量普通的年轻人,招待这样的年轻人去菜市场买上几斤五花肉就够了,何必要杀猪呢?

在《三国演义》的背景下,屠户这一职业是存在的,张三爷就曾干过这种买卖,买肉想来不是什么难事。站在这个角度来看,吕伯奢的动机显然是有问题的。至少他招待晚辈的方式过于夸张,不符情理。

并且,中国自古重视礼教二字,从“礼”这个角度来看吕伯奢的举动也有问题。吕家一家九口,吕伯奢理应是当家做主的男主人。有客人自远方来,老吕必须要在家中作陪,老婆负责张罗酒菜,子侄上街采买食材。虽说乱世之中礼教废弛,但这种民俗习惯仍不会发生变化。即便是在今天仍是如此,吕老汉亲自上街买酒的情况绝对不会出现。

还有一个漏洞就是,既有酒肆可供酒水,说明吕老汉居住的地方绝非人烟稀少的荒村。老吕出门买了酒,何不再买点熟肉,这不是更加方便吗?何必要杀猪宰羊大费周章,还为自己招致不幸呢?

还有个必须要讲的细节,笔者自幼生活在农村,见识了几次杀猪宰羊的“大场面”。在杀猪之前,猪是一定要捆好的,起码要达到“五花大绑”的标准。在捆猪的过程中,猪必定会不断挣扎,且尖叫不止。在刀子扎进猪脖腔乃至血液流干之前,被捆成粽子的猪自然会不断哀嚎。

猪叫声是极具穿透力的,何止是吕伯奢家的小院,恐怕连整个村子都会听闻吕家的猪叫。曹操和陈宫就在屋子里休息,他们能听到老两口窃窃私语的声音,能听到磨刀霍霍的声音,偏偏听不到猪叫,难不成老吕家的猪被灌了哑药不成?

此外,吕家一门九口,除了外出买酒的吕伯奢外家中尚有八口人。曹操在杀害这八个无辜者时难道就没有搞出半点响动,弄得邻里皆知?

从这里就能看出,罗贯中先生对曹操的偏见相当大,几乎将其进行了脸谱化处理。之所以写这一桥段,就是因为罗贯中先生要突出曹操大义有失这一点,从三观方面给予曹操最严厉的打击。罗先生旨在将曹操打造成无信无义无德无礼的大魔王,所以才会写出这么一个不符逻辑的桥段。

之所以编造故事,是因为并非确有其事。

那么,如果这件事真的发生过,罗贯中先生何不如实写下来,非要虚构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呢?

且看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

“太祖以卓终必覆败,遂不就拜,逃归乡里。从数骑过故人成皋吕伯奢;伯奢不在,其子与宾客共劫太祖,取马及物,太祖手刃击杀数人。”

这段注解的情节援引自何处,裴松之先生并无表述。不过,这段情节寥寥数语,却比《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更具可信度。“数骑”说明曹操来到老吕家时,身边是有若干随从的。因为有随从帮忙,所以杀起人来才会利落,没有闹出太大的动静。至于杀人的原因,并不是冤杀,而是老吕的几个儿子惦记上了曹操的宝马和行李,想要劫财。如此这般,曹操才会下手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