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世人误会了曹操上千年,结果使曹操成一个卑劣到极点的人

2020-11-18 20:52:07 作者: 这件事,世人

提到“奸雄”,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三国时代的魏主曹操。曹操之“奸”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是谋图王朝正统的野心,还是杀害吕伯奢一家的残忍?

后世对曹操的负面评价,有相当多的部分源自《三国演义》“废少帝陈留充位,谋董卓孟德献刀”这一回。小说里曹操出逃的过程中,犯下一桩人神共愤的滔天大罪,杀害无辜的吕伯奢一家。不论从法律还是道德、人格方面来看,小说里的曹操都是一个卑劣到极点的人。

那么,曹操到底有没有杀吕伯奢一家?

不一定,即便杀了也未必是冤杀,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对此事只字未提,裴松之注解《三国志》时给出的说法亦非常模糊。可想而知的是,曹操杀吕伯奢即便确有其事,未必像罗贯中先生所描写的那样不堪,漏洞百出。

那么,《三国演义》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

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这是一部“同人文”,是一部写于历史框架上的历史小说,虽然大体脉络符合历史发展,但细节部分按照作者主观思想进行了增改。罗贯中先生的观点,颇为符合旧史家和文人的看法,将蜀汉视作王朝正统,将曹魏视作窃国小人。

今天,我们就进入《三国演义》,以小说的视角来剖析“吕伯奢案”。

首先曹操击杀董卓未遂,靠献刀巧妙脱身,一路逃到了中牟县。此时的曹操,已是朝廷要犯,好在他比较善于伪装,借助客商的身份瞒过了中牟的城门官。不过,中牟县的县令陈宫曾与曹操有过几面之缘,所以他立即认出这名“客商”就是通缉犯。

诡异之处就在这里,陈宫是除曹操之外唯一的知情人,若他仰慕曹操“杀贼之高义”,为什么不就此放过曹操,而是在大庭广众之下将其抓获,还声称要亲自将这名嫌疑犯押解到京城呢?既然已将要犯曹操抓获,当天晚上却亲自将其释放,还撇家舍业地与他一块亡命天涯。

倘若,按照正常逻辑来想,陈宫仰慕曹操之高义,所以看到伪装成客商的曹操之后两人相视一笑,心照不宣地将此人放掉。此番作为,既卖了曹操一个天大的人情,又能免于上级追究,何乐而不为?在乱世之中,哪里能够安身?官府无疑是最佳之选。

县令是手握一方政权的父母官,生活条件能得到保障,且手里能积累大量人脉资源。即便陈宫想创造一番功业,何不从县令开始积累,而是跟着一个通缉犯浪迹天涯呢?陈宫的谋略虽不及郭嘉诸葛亮,但他的智商在当时绝对属上乘。

一个有头脑的人,不可能分析不出此事的利害关系,更不可能做出如此愚昧犯浑的勾当。

让我们继续往后看。

经历了“吕伯奢案”事件后,陈宫有些后悔。曹操这小子并不是自己想象中的大义之人,而是为了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的小人。曹操的那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不敢恭维。曹操杀了人后呼呼大睡,陈宫也曾想着趁这个祸害睡着了将其除之后快。不过最后陈宫终究没能下手,他还是放了曹操一马。

这一情节能衬托出什么呢?

我们无法揣摩出陈宫的心理活动。但对于曹操来说,陈宫却是个不折不扣的“危险人物”。杀吕伯奢一家之后,陈宫义愤填膺地指责曹操不义妄杀,这时的陈宫已与曹操离心离德。可以说,倘若陈宫反水,将曹操出卖掉,曹操必将万劫不复。

“小人”曹操没有将陈宫灭口,这着实令人费解。以《三国演义》中刻画的曹操的为人,他绝不会容人手握自己的把柄,尤其是冤杀吕伯奢这种会让他声名扫地的把柄。连吕伯奢这位父亲的结拜兄弟都能痛下杀手,何况是与曹操素昧平生的陈宫呢?

曹操与陈宫之间的矛盾,罗贯中先生未能写透。诚然,在刻画曹操恶毒心态这一点上,罗贯中先生已用寥寥数行写得淋漓尽致,但曹操放过陈宫的理由,却没有通过任何方式体现出来。陈宫与曹操分道扬镳之后,将杀吕伯奢这件事传得人尽皆知,成为反对势力写檄文的重要素材。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