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张迪泉幼时家境贫寒,青年时靠着在煤矿担煤养家。1950年,他应召入伍,当年11月,张迪泉被编入志愿军47军139师,后作为第3批入朝部队抵达朝鲜。张迪泉所在的后勤监工连,接到的第一个任务便是修建飞机场。“当时我们修机场的环境十分恶劣,白天美军的飞机到处狂轰乱炸,晚上也会打照明弹来进行轰炸……”张迪泉回忆,为了阻挠他们修建机场,美军的飞机时不时会过来侵袭,他跟战友只能在轰炸的间隙加班加点进行抢修,直到两个月后,他们接到新的任务离开。
冒着炮火运送弹药,给前线送去胜利弹
1951年9月末,美军发动了“秋季攻势”。战事愈演愈烈,张迪泉所在的后勤监工连不时会接到往前线运送弹药物资的任务。“有一次,我们139师在天德山那里打仗,前线一个电话打到后勤部,说是弹药紧缺,三个小时内必须送20吨炮弹过去!”临危受命,张迪泉和另外两名战友一起押送三车弹药奔赴前线。
走到半路,他发现路上的一座桥被炸毁。几经曲折,20吨弹药最终在规定的时间里送达前线,张迪泉也因此立下三等功。“当时全营的运输队战士都来迎接我们,抱着我们开心得不得了,大喊有胜利弹药了!有胜利弹药了!”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停战后,张迪泉和战友一起为朝鲜战后的恢复和建设做了大量工作,直至1954年9月回国。
回乡担任村干部,捐出退伍金发展农业生产
1956年张迪泉复员回到家乡,看到村集体落后,他想都没想就把退伍金250元中的240元捐给了村上的农业社,用于发展农业生产。240元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村里人都说他傻,但张迪泉却觉得值。“我那么战友命都献出了,我这点钱算什么咯。”
复员回来后的张迪泉积极投入到了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中,1966年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此后带领村民开荒山、种果树、办企业。因工作出色,张迪泉当选省人大代表。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张迪泉一心为村上办实事,赢得了村民的拥戴。
70年岁月流逝,虽然硝烟已经散去,但那段经历留给张迪泉老人的印记依然深刻,91岁的他至今仍记得曾经学过的朝鲜语、记得在部队做过的操、记得为了提升侦察水平学会的蒙眼写字技能,而那首中国人民志愿军人人都会唱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更是时常在他的心中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