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迁都洛阳失败,说了10个字,150年后,人们才感叹他的英明

2020-11-20 20:08:14 作者: 赵匡胤迁都洛

而赵匡胤的四个儿子里,老大和老三死得早,只剩下二十多岁的次子赵德昭和十几岁的四子赵德芳,太子的人选还没有确定。就算定下又如何,赵匡胤一死,谁也压不住赵光义。969年太原之战后,赵光义被改封为东都留守,加封晋王,地位超过宰相。除了赵匡胤的少数心腹,大多数朝臣都是晋王赵光义的支持者

等到赵光义出面抵制迁都的时候,赵匡胤不能不表态了。他一开始说:“我不但要迁都洛阳,以后还计划迁都长安。”赵光义极力劝阻,赵匡胤又说,“西迁之计,是为了依托山河之险,裁撤冗兵,遵循周朝、汉朝的做法安定天下。”

这句话显示出赵匡胤的远见卓识。北宋初期的京师禁军规模不过20多万人,赵匡胤认为这给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如果迁都洛阳,将来可以裁撤一部分军队。可是,晋王赵光义一句话就把赵匡胤噎住了。他说,国都的安全“在德不在险!”就是说,京师的安全,取决于君王有德,治国有方。而不是凭借地利。这句话完全占据了制高点。

赵匡胤无言以对。他也意识到,以晋王为首的政治力量不会答应迁都,如果为此撕破脸,局面将不可收拾。迁都的计划流产了。赵光义离开后,赵匡胤对身边人叹道:“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他认为,照此发展下去,不出百年,天下的民力将无法支撑宋帝国的军队。

宋仁宗时期,也有人提出迁都洛阳。范仲淹曾说:“洛阳险固,而汴为四战之地,太平宜居汴,即有事必居洛阳。当渐广储蓄,缮宫室。”意思是,和平年代以汴梁为都城没错,但一旦发生战事,洛阳是更好的选择。应该提前准备,扩大洛阳的战略储备,修缮宫室。

“在德不在险”固然有道理,但一句冠冕堂皇的话并不能保证大宋长治久安。赵匡胤预见了宋帝国的未来。宋太宗年间,已经有30多万禁军,宋仁宗时期,禁军的规模达到了80多万,后来发展到上百万之众。

宋仁宗年间,宋帝国维持军队的问题就非常严重了。天下农民挣扎在饥饿边缘,还是难以供应庞大的禁军和厢军部队所需的军粮。欧阳修等名臣多次上书,请求裁撤冗兵,开源节流。赵匡胤去世才七八十年,宋帝国的问题已是积重难返。战斗力低下的军队大都是招募来的流民,根本不会去种地。一旦裁军就会激起民变。可是军队的规模还在日渐扩大。有识之士都清楚,宋帝国在走向深渊,但谁也没有办法。

赵匡胤生前说的“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已经应验了。这种局面发展到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国军队攻陷开封,北宋在奇耻大辱中崩盘。那是赵匡胤作出预言的150年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