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
在这片文化底蕴浓厚的土地上,北宋欧阳修留下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朱元璋从这里开始创建了大明王朝;一代清官包拯任天长县令留下智断牛舌之名案;西晋琅琊王司马怞南下伐吴,屯兵琅琊山中,东吴孙皓于滁州献玺,东吴灭亡,而此山亦号“琅琊”;流传大江南北、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民歌《茉莉花》也发源于滁州市天长一带,遂成皖苏民歌。
滁州自古为西吴湖熟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和淮扬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熠熠生辉,有“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
今天,点津带大家一起沿着名人留下的笔迹,去探寻时代中的滁州。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顾况
东晋王家在此溪,南朝树色隔窗低。
碑沈字灭昔人远,谷鸟犹向寒花啼。
【唐】李绅
山城小阁临青嶂,红树莲宫接薜萝。
斜日半岩开古殿,野烟浮水掩轻波。
菊迎秋节西风急,雁引砧声北思多。
深夜独吟还不寐,坐看凝露满庭莎。
【宋】欧阳修
环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míng),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yǔ lǚ)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chú)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野蔌(sù),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zhòng),弈(yì)者胜,觥(gōng)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jiān)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yì),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宋】苏轼
斯人何以似春雨,歌舞农夫怨行路。
君看永叔与元之,坎坷一生遭口语。
两翁当年鬓未丝,玉堂挥翰手如飞。
教得滁人解吟咏,至今里巷嘲轻肥。
君家联翩尽卿相,独来坐啸溪山上。
笑捐浮利一鸡肋,多取清名几熊掌。
丈夫自重贵难售,两翁今与青山久。
后来太守更风流,要伴前人作诗瘦。
我倦承明苦求出,到处遗踪寻六一。
凭君试与问琅邪,许我来游莫难色。
【明】王守仁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民国年间的《琅琊山志*序》云“六朝以来淮东胜境于此称最”。可见自六朝以后,琅琊山就已享誉海内。可追根溯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山川无言,真正使琅琊山从华东大地众多山川丘壑中脱颖而出的,除了欧阳修,还有我国历史上的两位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