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作为一代名将把一雪靖康耻和收复失地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但他碰到了一个不太配合的老板,宋高宗始终抵触岳飞北伐金国的想法。作为皇帝,收复失地,恢复祖宗的天下不香吗,宋高宗也为什么呢?
宋朝是一个文官治理的朝代,武将的地位很低。宋朝的皇帝也没有继承老祖宗马上得天下的传统,一个个都惧怕战争,从宋真宗与辽朝的澶渊之盟开始,宋朝始终处于弱势地位。这里面很大的因素是宋朝对武将的不重视,使得宋朝军事能力下降,但不可忽视的一点,宋朝在面对辽、金、元存在明显的弱势。作为经济实力更强,军事物资更丰富的宋朝来讲简直是天大的讽刺,但事实就是辽逼迫北宋澶渊订了屈辱的盟约,金灭北宋,元灭南宋。说明宋朝除了个别高光时刻外,真的是打不过这些北方游牧民族政权。在岳飞被冤杀后,南宋也尝试过几次北伐,都失败了。说明北伐在当时是不现实的。
岳飞是一个非常有军事能力的将领,也有收复失地的决心。到很可惜的是他没有顺应主子的意思,不懂得宋高宗赵构的意图和心结。作为两宋唯一一个自立的皇帝,宋高宗虽然因为徽宗子和钦宗弟的身份,得到了广泛支持。但问题是徽宗还有其他的儿子,钦宗也有儿子,这就造成了高宗皇位法理上的缺陷,他不得不为自己皇位的正统性考虑。金人也瞄准了这一点,不断释放信号,要放回北宋宗族甚至钦宗回来,使得赵构对金作战决心不高。
北伐作战不仅仅是军事方面,还涉及到大量的物资供给,尤其粮草还有北方冬季作战的棉衣,这都需要耗费民力。本来大批人从中原迁到南方就增加了南方地区的税收,还要防御金兵入侵,看似富有的江南百姓并不能承担这么重的负担。如果岳飞北伐,增加的费用对于极度不稳定的南宋是个考验,这种考验不仅会中断北伐,甚至引发民变。作为皇帝,赵构必须全盘考虑。
自南宋建立起,始终存在主战派和主和派,客观的说,不能说哪一派对,哪一派错,甚至都不能简单的说主和就是卖国。除了前面说的,战争规模扩大,负担不起的民众会发生民变外,南方地主阶层和部分南迁大臣也是不支持北伐的,维护自身利益是一方面,对于局势的理解也一方面。固守长江防线,养精蓄锐其实也是种好的选择。因此,北伐并没有得到普遍支持,有可能是反对的声音不小。
一个极力要对外作战的将领,并不一定会得到皇帝的信任。拥兵自重胁迫皇帝的大有人在,赵氏家族骨子里就有反对武将势力扩大的基因。赵构在经历早期的兵变后,对武将更加忌惮。岳飞不可能反,赵构未必相信,就算赵构相信了,谁敢保证黄袍加身的故事会不会重演。即使不反,岳飞会不会依靠手中掌握的兵权来干预朝政,威胁皇权,这个还真说不准。作为武将的岳飞,就非常关心高宗立储的事,在高宗无子的情况下,他会不会选择支持一个他认为最合理的皇位继承人,都是未知数。这些都是高宗担心和忌讳的。
对北伐缺乏信心、害怕钦宗回归、支持度不高、武将干政威胁等因素,使得宋高宗赵构不敢让岳飞放开手脚去北伐。靖康之耻未雪,故土未收复,又亲手除掉自己的大将岳飞,宋高宗不惜一切维护自己到手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