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菜是可以吃的诗,并且今天还能吃到

2020-11-23 16:55:07 作者: 淮扬菜是可以

隋朝开通大运河后,唐宋是扬州饮食飞速发展的时期,与中原饮食也进行了深度的交流,虽然还不是淮扬菜,但也为将来的淮扬菜预备了充足的经验。扬州因为地处运河与长江的十字路口,成为唐代的大都会,饮食也与日益繁荣的文化拉上了的关系,淮扬菜精巧雅致的特点从此时就已初具雏形,说是可以吃的诗也不为过。

隋炀帝与扬州饮食

研究扬州饮食文化的学者每每把“扬州蛋炒饭”的历史追溯到隋朝。理由是隋代的谢讽所编的《淮南王食经》中有一款美味“越国公碎金饭”,疑是“扬州蛋炒饭”的前身。

谢讽是谁?他是隋炀帝的尚食直长,管理着皇帝的日常饮食,也就是御膳房的总管了。有这种身份,可以认为,他所写的美食都是隋朝宫庭里的美食。在隋炀帝开通隋运河,乘着水殿龙舟下扬州的时候,谢讽肯定是要跟着来的。

后来隋炀帝驾崩扬州,宫中大乱,谢讽所掌握的那些御厨大概有好些人流落扬州街头了,隋宫御膳也就跟着留在了扬州。

越国公是隋朝名臣、名将杨素,此人既功勋卓著,又奢侈无度。“碎金饭”前加上他的封爵,可见确实不同一般,所以才能成为隋宫的御膳。

碎金饭之所以会与扬州产生联系,一方面是隋炀帝下扬州时带来的;另一方面,杨素曾在扬州作战、生活过。把碎金饭与蛋炒饭联系起来其实并没有什么证据,完全出于一种合理的联想:蛋炒饭里黄亮亮的碎鸡蛋可不是有点象碎金吗?

在扬州厨师所做的各种蛋炒饭中,还有一款名称叫“金裹银”的炒饭,看起来金灿灿的,很有“碎金饭”的品相。

隋炀帝凿通运河以后,便来到扬州游玩,在蜀冈上建有行宫、迷楼,极尽奢华,所过州县,竟相献食,周边地区向扬州的进贡队伍络绎不绝。珍馐异味不可胜数,吃不完的便一埋了之,其奢侈令人喟叹不已,而江淮地区的富庶也由此可见一斑。

图1 隋炀帝杨广

当时隋炀帝所吃的那些美味佳肴估计有不少是被收入《淮南王食经》的。谢讽原著早已经散佚了,但是在陶谷的《清异录》一书中收录着抄自谢讽《食经》的五十三种美食,让我们可以窥见隋宫饮食之一斑。除“越国公碎金饭”外,其中的“虞公断醒鲊”、“加料盐花鱼屑”据有关学者考证都是南方菜肴。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开凿大运河给隋炀帝带来了生前身后的诸多非议,但给扬州带来的却是百分之百的利益。

由于运河的开凿,中国东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物产、文化、经济、政治的联系一下子变得紧密起来,而这个联系的关节点就是扬州,此后,关于扬州饮食的诸多话题最终都会扯到运河上来。

隋炀帝开通的运河将长江、淮河、泗水、汴水全部联通,由此直到元朝时,扬州饮食一直与中原饮食相互影响。

在隋唐以前,扬州饮食的基本风格是朴素,除去用料与风味,意趣上与其他地方并无太大的区别,但到了隋唐,扬州饮食开始表现出其精雅的风格。《大业拾遗记》记江南作鲈鱼脍:

须九月霜下之时,收鲈鱼三尺以下者作干脍。浸渍讫,布裹沥水令尽,散置盘内。取香柔花叶相间细切,和脍,拨令调匀。霜后鲈鱼,肉白如雪,不腥。所谓“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

《隋唐嘉话》则说金齑玉脍是用细切的橙丝与霜后的鲈鱼拌在一起的。雪白的鲈鱼肉与香柔花叶及金灿灿的橙丝做成的齑拌在一起,脍白如玉、齑色如金,看起来非常的富丽堂皇。隋唐时社会富裕,上流社会的饮食极尽奢华,重视装饰,扬州饮食也受这种风气的影响。

《清异录》中记载,隋炀帝幸江都时,吴地人进贡糟蟹、糖蟹,上桌之前,一定要将蟹壳擦拭干净,再用金缕做成的“龙、凤、花、云”图案贴在上面。这样奢华的饮食装饰是空前的,开了后来唐宋时饮食装饰的先河,也开了扬州奢华饮食风气的先河。

唐代饮食市场的繁荣

唐代扬州饮食史上最值得大书特书的是白糖。甘蔗糖的生产技术来自于印度,在印度的制糖技术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用“饧”与“蜜”来调甜味,或者用甘蔗的汁。汉魏时,蔗糖传入中国,被称为“西国石蜜”。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