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十三岁即位的时候,秦国已经是最强大的国家了。
对于即将实现统一天下梦想的秦,当时的人们有两种看法:
赵被秦攻打的时候,齐人鲁仲连说服魏国客将新垣衍向赵派去援军,秦军因此解除了对邯郸的包围,赵送还了当人质的少年始皇帝。这是一次极为重大的事件。鲁仲连在对新垣衍的陈述中,把秦说成是一个不知礼仪、崇尚首功(战场上斩首的功绩)的国家。他还说,秦以强权役使士,像压榨奴隶一样压榨人民,如果要自己成为秦民,宁可跳东海而亡。在齐国士人鲁仲连眼里,秦是一个野蛮的、只在战争中才算强大的国家。
另一方面,如果让持性恶说的荀子来评价,他会赞扬秦国的风俗:百姓淳朴,敬畏官员,故而顺从;政府里的官员严肃、恭俭、敦敬、忠信、有礼貌,还不拉帮结派。百姓顺从以及官员服务态度良好的原因在于法律的严酷。人类天性本恶,所以必须要以法律来约束。从荀子的这种看法出发,秦就是一个理想的国家。
在这个集权主义的法律国家中,所有的东西都不是始皇帝一手打造的。自商鞅铺设国家运行轨道以来,到始皇帝这一代已经过了一个世纪。正在实施的郑国渠灌溉工程以及李冰在蜀完成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是始皇帝所继承的庞大遗产。百年的岁月里,秦变成了与其他六国性质不同的国家。可以说始皇帝是应运而生的人物。
可以说始皇帝是强秦性格的化身。有利的一点是秦可以为所欲为,而丝毫没有公平和人情的余地。
二十四岁时他清除了相国同时也是仲父的吕不韦。在诛杀了和太后有不伦之恋的嫪毐后,首先就罢免了推荐这个妖人入宫的吕不韦。吕不韦被迫转移到自己的封地河南洛阳。然而,做了十几年的摄政、权倾朝野的吕不韦,即使被逐到封地,登门拜访之客还是络绎不绝。不久始皇帝又发布处理决定,令吕不韦迁至蜀。始皇帝给吕不韦的亲笔信中写道: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吕不韦的功绩被全盘否定。被送往赵国的可怜人质子楚之所以能成为秦王,都是因为吕不韦的功劳。那时,吕不韦评价他为“奇货”。如果不是吕不韦对华阳夫人做工作,子楚是不可能即位的。始皇帝也因为是子楚的长子,才能继父亲之后登上王位。不能说吕不韦没有功劳。始皇帝清除在政界呼风唤雨的吕不韦,必然是在为建立王的独裁体制做准备。被勒令前往蜀的吕不韦觉察到自己“可能就此被诛杀”,于是服毒自尽。始皇帝还进而调查在参加吕不韦的葬礼时哭泣的人,并对他们处以流放。时间是公元前235年。
始皇帝并非是头脑发热,可能从十三岁即位开始,就已经在计划着完全掌握王权。从嫪毐大案到吕不韦自杀的三年内,他冷静地计算,逐个击破,最终达到了目的。
既然秦国有这样的独裁人物,那么当时的六国再怎么合纵,也逃脱不了对方的毒牙。不管怎么说,始皇帝在父亲为人质的时候生于赵国,从年幼不懂事开始,就过着逃亡的生活。秦昭王丝毫不顾当人质的孙子和曾孙,派军队包围了赵国邯郸城。吕不韦花六百斤黄金买通了监视的官员,好歹把子楚救回秦国阵地。留下来的子楚妻儿当然就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但他们还是成功地躲过了这一劫。吕不韦也有自己的考虑:始皇帝的母亲自幼在邯郸长大,对所有事情应该都有一套自己的办法。秦昭王死后子楚的父亲安国君即位,始皇帝和他的母亲终于回到了秦国。九岁之前,他过的是头颅寄放在肩膀上的生活。对于始皇帝,我曾形容他是“魔性之人”。始皇帝不是普通人,为了生存可以不择手段的信念在他心中根深蒂固。
秦向与其接壤的韩出兵后,韩把一个叫公子非的使者送给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说,始皇帝是韩非著作的忠实读者。韩也知道这件事,于是就把公子非送去了。韩非的著作《韩非子》流传到了现在。始皇帝在读后甚至说,如果能和作者相会、交往,死也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