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确立一个标准——什么是真实?
如果说是艺术的真实,孟姜女故事当然是真的。
如果说,我们将最接近历史真相的记载视作真实的话,我们只能说《孟姜女哭长城》是一个在真实历史基础上不断完善,同时也在不断远离真实,而最终形成的虚构的故事。
顾颉刚先生《孟姜女故事研究及其他》,专门探讨过这个问题,并由此指出“古史层垒”的说法:中国史在初期可能是有一些其确切的文字记载的,但是随着后来历朝历代的史官的应政治要求不断更改,于是历史被篡改了失去了本来的面目。
这种“疑史派”的观点,可能有点过于极端,但这种层层拨开历史记载的研究方法,却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孟姜女是真实存在的一个历史人物!她是齐国大夫杞梁(名殖)之妻。
有关杞梁之妻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被视作信史。在《左传》中,孟姜女没有名字,被称作“杞梁之妻”。其实“孟姜”也不是孟姜女的名字,而是先秦时期对女性的惯用称谓:
在《左传》的记载中,孟姜女没有哭,只是以一个贤妇的身份出现,批评齐国国君不应再半道上吊唁慰问家属。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有功于国,齐庄公派人在郊外吊唁,既缺乏诚意,又仓促草率,对烈士不够尊重,便回绝了齐庄公的郊外吊唁。
这一段记载应该是真实的历史。
有关孟姜女“哭”,也就是“哭夫”情节,最早见于《礼记·檀弓》。曾子说: “杞梁死焉,其妻迎其柩于路,而哭之哀”。
这里第一次出现了“哭”。但这里的“哭”只是说,哭得很悲痛。
到了战国时期,《孟子》又引淳于髡的话说:“华周(与杞梁并肩作战重伤后死)、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 后来的《韩诗外传》也引淳于髡的话说:“杞梁之妻悲哭而人称咏。”
在这两则材料中,孟姜女的哭,变成了“善哭”。
这样,就使《左传》中的史实“杞梁妻拒齐庄公郊外吊唁”变成了“杞梁妻哭夫”,“善哭”,故事的重心发生偏移,突出了其哭的凄怨感人。
孟姜女善哭,在西汉刘向整理编纂的《说苑·善说篇》中又增加了哭塌城墙——崩城的情节。
刘向《列女传》中,又增添了“投水”的情节:
由此可见,这样以来,西汉时杞梁妻的故事已经初具规模:哭夫——崩城——投水已成系列。
东汉,王充的《论衡》、邯郸淳的《曹娥碑》进一步补充演绎,说杞梁妻哭崩的是杞城,并且哭崩了五丈。西晋时期崔豹的《古今注》继续夸大,说整个杞城“感之而颓”。
到了唐代,杞梁妻哭夫的故事已完全摆脱了原型。
在唐代故事里,孟姜女已经不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而是被穿越到了秦朝。相应的,故事情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唐玄宗时期的类书《琱玉集》曾引用《同贤记》所记孟姜女故事:
唐末诗僧贯休,曾以“杞梁妻”为题,作诗曰:
李白也有诗《东海有勇妇篇》写道:
这里通过诗人的想象,杞梁的梁成了梁山,说杞妻不但哭倒了城,而且哭崩了山,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了。
到了明代,明政府为了防止瓦剌入侵,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或范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所著的《东周列国志》中对以前的传说进行了系统整理和进一步的艺术加工,在六十四回“曲沃城栾盈灭族,且于门杞梁死战”中,对杞梁、华周死于莒;杞梁之妻哭夫的故事描写的更加细致具体,并说“后世传秦人范杞梁差筑长城而死,其妻孟姜女送寒衣至城下,闻夫死痛哭,城为之崩。盖即齐将杞梁之事,而误传之耳。”这是对历史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