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是士族臣子们的天下,晋元帝司马睿被王敦逼得白衣而降仅仅只是开始,司马懿玩弄权术夺国,他或许想不到自己的子孙,最后会被人当作玩具一般操纵。在众多的弄权之臣里,桓温是其中最显眼的一个。
桓温少年成名,才气过人。对内他征讨过叛乱,诛除庾氏等,对外他平定蜀地,安定东晋后方,先后发动过三次北伐,希望能够恢复中原。可是功勋哪里是那么好建立的呢,桓温的北伐,多以失败告终。后来他虽再有战功,却终不敌枋头之败的耻辱。
桓温不能自己以功夺朝,但想立威权也不是没有办法。在郗超的建议下,桓温决定效仿霍光伊尹。
太和六年十一月,桓温带兵入朝,“请”禇太后下懿旨废除司马奕。司马奕在位期间并无过错,但桓温想了个别出心裁的名头,那就是司马奕因为不举不能生育,他后宫所出的三个儿子全都是他宠臣与后宫美人所生下来的孽种。这种事在那个时代怎么证明呢?没法证明,于是,司马奕成了晋废帝,他还得承认自己头上硬戴上的绿帽子。太后也没办法,只能顺着桓温的“请求”,下诏废司马奕为东海王。
随即,桓温亲自率领百官,到会稽王邸,迎接司马昱入朝,并拥立他为皇帝,即晋简文帝。
简文帝在位期间,桓温手里有兵,依然极有权势,司马昱见着或不见着他都战战兢兢,汗不敢出。只是桓温再怎么想掌握朝政,司马昱再怎么担心被废,司马昱的皇帝还是做到了死,这是为什么呢?
是桓温改了心性没有掌权了吗?不是的。桓温一直到死,都没有放下对权力的渴望。这种事,历史上多了去了,他手握几万重兵,又老想着北伐,哪怕他真没自己想当皇帝的心,别人也不会放心。
是司马昱能力太强了吗?也不是。
司马衷见天下灾荒,会问为何不食肉糜,司马昱也是个不识稻子的主,只不过他不识稻子,会说“哪里有依靠它的末梢活命,而不识其根本的呢!”
当然了,士大夫们五谷不分也很正常,毕竟种田不是他强项。
只是,司马昱的理政能力真的很一般。他作为会稽王辅政期间,桓温的势力就已经相当大了,司马昱采取的是制衡之术,他起用的是谁呢?是殷浩。殷浩本人名声很大,此前曾隐居十年不曾出仕。司马昱为了抗衡大司马桓温,请他出山。殷浩其实就是一书生,清谈天下无敌,打仗根本没有任何谋略,永和五年,后赵诸子争夺皇位,关中大乱,殷浩于永和八年率兵北伐,这本是个大好的机会,稍能筹谋的将领,都可以利用这一机会,收复洛阳。可惜的是,殷浩完全不行,被人一用计,就完蛋了。打了几年,损兵折将,晋军大败。
殷浩此举不但损失国力,更是失去了大好的机会。桓温此前北伐,朝中种种阻碍,这次大好机会就这么被殷浩给浪费了,桓温大怒,要求司马昱重惩。后殷浩被废为庶人。
压制权臣,用制衡之术是没错的,但用什么人,怎么用就见本事了。司马昱用殷浩等书生,本就不当,还用殷浩去征战,更是错上加错。
中原重地强敌,攻之极难,东晋偏安,出兵不容易,说得严重点,每一次北伐都可能是倾家荡产,如此用人,足见司马昱识人之力不够。
司马昱政治远见也很一般。
当年,庾家势大的时候,何充提议桓温上位压制,刘惔反对,他提议司马昱坐镇荆州,占下地利之便,也能对桓温的不臣之心有个压制。可司马昱不答应,刘惔提议自己去镇守长江上游,司马昱也不许。最后桓温出任安西将军,出镇荆州,掌控东晋半壁江山,终成尾大不掉之势。
司马昱的皇帝当得很卑微。有一次,火星出现在太微星旁,司马昱很害怕,问郗超自己的皇位是不是不保,得到郗超肯定答复后,他才放了心。郗超只是个小小郎官,只因为是桓温身边的红人,身为皇帝,却只能问计于他,这个也当得太悲伤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