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唐代人学习管理

2020-11-24 18:33:20 作者: 向唐代人学习

房玄龄深得用人之道,因此用人宁缺毋滥。有一时期,国家管理财政申报开支的部门缺少合适的人选,房玄龄“宁虚其位,而不以与人”,因为他深知此岗位的重要性,宁肯暂时空缺也不能交给“聚财之臣”掌握。这种“宁受吝权之讥,而不忍冒昧以与下”的精神,可谓用心良苦。

很多企业岗位一旦出现空缺,就急不可待地找人补上,也不管是不是适合这个岗位,生怕对工作造成影响,岂不知,这种用人方式反而会阻碍企业的发展,不如把岗位暂时空下来,等待最适合的人才。

二、人才使用的法宝

1.海纳百川、为我所用

在人才使用上,唐初君主有相当清醒的认识,唐太宗认为:“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他又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在太宗的贞观集团中,魏征、王、尉迟敬德、李靖等都曾是敌对营垒中的重要人物,被太宗纳入帐下后,逐渐成为中流砥柱,为唐代的繁荣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高宗和武则天时期,虽然政治环境逐步恶化,但一批贞观时期的重臣仍然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企业用人最怕“划线”,前任用的人后任坚决不用,竞争对手用过的人坚决不用等现象就反映了这一突出问题。用人要量才、量德,而不是人为地给人“贴标签”。

(尉迟敬德)

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唐代名将尉迟敬德原在刘武周麾下,刘武周战败后,尉迟敬德与寻相等一干战将向李世民投降,后来寻相等降将见风使舵,再次叛乱,而尉迟敬德却还在军中。李世民军中诸将疑敬德必叛,马上把他囚禁起来,并请李世民将其杀掉。李世民说:“敬德若叛,岂在寻相之后邪?”于是亲自给尉迟敬德松绑并进行了安抚。尉迟敬德深受感动,从此更加死心塌地追随李世民,在后来的玄武门之变的腥风血雨中,尉迟敬德不仅不受李世民政治对手的诱惑,而且在武力争斗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为李世民顺利登上皇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刘武周)

信任是工作的基础,信任与干劲成正比,领导给下属多少信任,下属就会给上级多大的热情。特别是对于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要给予更多的关心与支持,宽容他们的小失误。

三、团队管理的经验

1.铁的纪律与铁的执行

唐太宗深知,只有纪律的保障,才能形成集体的力量。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率军攻打洛阳时,令军队“禁止侵掠”,而“无敢犯者”,正是由于纪律严明,才得到人民的拥护,也为他后来称帝打下了基础。太宗即位后,更加强调依法办事,早在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就曾表示过“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他还认识到,铁的纪律必须配合以铁的执行才能真正发挥效果,要想严格执行,领导者必须要身先士卒,起到表率作用。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太宗发现自己所颁诏敕与律令相违时,指示臣下对此类诏敕不得顺旨施行,必须上奏,另作定夺。以致形成“贞观之初,志存公道,人有所犯,一一于法”的良好局面。

(洛阳)

只有做到令行禁止,企业才能无往而不胜,否则就会变成聚散无常的乌合之众,在关键的时候失去战斗力。铁的纪律需要靠铁的执行来实现,这就需要树立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从高管到普通员工适用同一制度,不厚此薄彼。

2.建立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

唐代十分重视对官员的考核,在吏部设考功司专门负责此事,并以考核结果决定奖惩。唐代的考核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是国家对各级官吏提出的四条共同要求:“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要求各级官吏维护统治,谨慎廉洁,公正称职,勤奋不懈。二十七最,则是根据二十七种不同官职提出的考核业务才能的标准。唐代官吏考核的奖惩条例周密细致,种类多样,主要有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与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