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唐宋两朝皇帝极其热衷, 朱元璋却死活不肯, 背后真相值得深思

2020-11-26 12:53:13 作者: 此事唐宋两朝

说到古代的纪年方式,我们一定会想起“年号”,但其背后折射的政治制度变迁却鲜有人知。古代帝王们用“年号”以纪年,起初源于西周时期的“共和执政”(共和为当时年号),但此后并未延续使用。汉武帝登基时定年号为“建元”,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年号,这一传统从此延续两千多年。除了中原政权外,日本、越南、新罗、吐蕃、大理等也都加以效仿。

▲汉武帝刘彻剧照

在这漫长的时光中,人们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有的皇帝终生只用一个年号,有的皇帝却一两年就改一个年号——比如南北朝与唐宋。不仅数量多,还具有浓厚的奇葩色彩。比如梁武帝萧衍的年号,有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等,倘若在位时间再长一些,估计还能弄出个“方大同”。

其中武则天的年号之多令人咋舌——依次为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多达17个,前面几个还引经据典,后面则越起越俗,个人崇拜之风越来越浓。与之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在位期间基本只用一个年号(明英宗、皇太极除外),这种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呢?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这一切要归功于明太祖朱元璋起了一个好头——不封禅、不受尊号、不受祥瑞,这种做法大大消灭了皇帝想要改元的欲望。关于第一点不封禅。儒家认为新皇登基应当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因而汉武帝、唐高宗、武则天、宋真宗这类改元狂人深受其影响。在明太祖朱元璋之后,再没有一个皇帝封禅,纵使皇帝出巡经过泰山也只是祭祀并不封禅。至于改正朔、易服色,在唐代以后由于兵荒马乱,统治者也就没心思去折腾了。

其次是不受尊号。唐朝之前早有皇帝受尊号的先例,而该制度在唐代真正形成、在宋朝达到顶峰,比如大名鼎鼎的“教主道君皇帝”(宋徽宗尊号)。在明朝,朱元璋率先提出不受尊号,只保留死后的谥号。至于清朝,入关之前皇帝们接受尊号,入关之后也不再受,比如大臣曾四次为康熙上尊号但都遭到拒绝,就连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在这点上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当然,我们要明确一点,“十全老人”“古稀天子”之类的称呼纯属他自娱自乐,并非是正式尊号。

▲古代常见祥瑞——仙鹤

最后是不受祥瑞。在过去,祥瑞多种多样、真假混掺,比如形状怪异的云彩、浑身透白的兔子、美丽的灵芝、闪着红色光芒的石头、谁都看不懂的天书、树上形状不同的树叶、水里乱蹦的小鱼,凡是能和“不寻常”扯上关系的东西,都能被附会成所谓的“祥瑞”。由于祥瑞是上天对皇帝的褒扬之物,所以皇帝在接受群臣进献祥瑞之后会举行隆重的改元仪式。比如宋真宗赵恒,曾接连改的三个年号(大中祥符、天禧、乾兴),正是他在迷信祥瑞之后,极度热衷封禅、改元的产物。

明太祖接受先帝前辈的教训,坚决不接受祥瑞,后代君主即使有受祥瑞的,也只是属于自娱自乐的范畴,再没有昭告天下、改元封禅的大阵仗。当皇帝真正做到不封禅、不受尊号、不受祥瑞,便没有改元的动机了,这是最直接的原因。往深层次里剖析,我们不难发现,随着儒家思想发展和皇帝制度的不断演进,统治者们的合法性和权威不再需要通过封禅、上尊号、进献祥瑞这些方式来实现了。

▲南北朝百官封禅场景塑像

封禅原本是儒家政治文化里非常有存在感的一个一部分,随着宋代理学的兴起,儒家逐步倾向于道德哲学、修身养性,帝王的道德品质成为唯一的决定性因素,封禅的存在意义越来越弱。连封禅仪式都日趋衰亡,接受祥瑞自然也就随之消失了。清朝入关前曾因得到蒙古的传国玺而庆贺改元,入关之后发现汉人压根不把这个当回事,从此也就不再因重大事件改元了。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