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开国之初分封,周、汉、晋三朝,为何结果却迥然不同?

2020-11-26 23:16:20 作者: 同样是开国之

2.汉朝分封

汉朝的分封和周朝有一点类似,那就是自身实力,不够需要和别人结盟来对付最大的敌手,作为大一统时代的平民皇帝刘邦自身的实力是不够的,对于楚国贵族后代出身的项羽,不占优势,他不断的结盟,有六国旧贵族韩王信,有同样起义出身的彭越、英布,还有因为战功卓著被封王的韩信。对于这些人封王,刘邦是不甘心的,双方也缺乏足够的信任,这为后来双方反目埋下了伏笔。同时,刘邦为了巩固自己的天下,尽快形成刘氏家族力量,开始了分封弟弟、儿子和侄子之路,就形成了同姓王和异姓王并存的局面。

异姓王其心必异,刘邦有除掉异姓王的想法,最终也实施了,八个异姓王除了长沙王吴芮没有被清理外,其余都被刘邦收拾,可以说是狡兔死,走狗烹,也可以说刘邦和这些异姓王同床异梦。同姓王也并不是和汉朝中央保持一致,最初封,刘邦在的时候还能镇的住。刘邦去世后,汉朝经历了吕后专制时代,同姓王开始有分离倾向。

吕后去世后,宗室和忠于刘邦的周勃、陈平等臣子在铲除诸吕后,拥立刘邦第四子代王刘恒即位。刘恒相对而言是不正的,他不是刘邦指定的继承人,也不是刘盈指定的继承人,是大臣在清除诸吕之后,顺势让刘盈的儿子消失。出现了皇位空缺,大臣才拥立新君。这和后世的外藩继统是一个道理。因此同样拥有封国的同姓王对此并不支持和认同。刘恒太子后来的景帝刘启用棋盘打死了吴太子,更激化了和当时最强也是和汉朝廷最离心离德的吴王刘濞。

到汉景帝时,晁错提出了削藩,让刘濞找到了借口。组织其余六国打着“清君侧”的口号,公然反叛。景帝腰斩了晁错,也没能平息叛乱,这就是七国之乱。后来,景帝重用周亚夫,在梁王的支持下,打败了七国联军。但这场胜利很难讲,汉朝廷有绝对的把握,本身同姓王已经做大,双方胜负难定。而当时非常重要的齐王则首鼠两端,没有直接叛乱,汉朝廷属于险胜。这场胜利使得汉朝中央集权得以巩固。

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这是著名的阳谋。通过不断的推封,封国越来越多,越来越弱越小,逐步不能同朝廷抗衡,对中央的威胁减少,直到西汉末年,封国基本没有实权,成为实实在在的摆设。至此汉朝面临的封国问题,彻底解决。从汉朝分封的历史看,经历秦朝一统天下后,统一思想比较深入人心,统治者也不希望皇权分裂,不断的巩固权力。依靠同姓王制衡异姓王,进而解决异姓王对皇帝集权的威胁。对待同姓王则比较麻烦,但汉朝文景武三帝依靠军事和政治手段,化解了问题,成功解决封国做大问题。

大胆假设一下,如果汉朝的封国存在,会出现类似于春秋五霸的情况,皇权被旁落,随着同姓王与皇帝血缘关系变疏远,皇帝号令将不再被封国支持,皇帝威严扫地。也有一点好处,不太会出现王莽篡汉,甚至不会出现东汉时代军阀混战的情况。封国对于维系一个王朝来讲,既有好处,也有威胁。没有封国,就没有皇权最安全的屏障,封国做大也会成为皇权最大的威胁。

3.西晋分封

西晋的权力来自于司马氏篡夺曹魏,曹魏之所以不能守住天下,源自魏文帝曹丕对宗室极度不信任。在司马懿父子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就已经掌权,曹魏皇帝已经属于傀儡。这对于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来讲,触动很深。深感宗室重要性的司马炎,选择了大规模的分封。西晋后来的局面最乱和分封有很大关系,后来叛乱的八王有很多已经和司马炎亲缘都不近,和后来继位的司马衷关系更不会太近。比如司马越,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孙子,和司马炎属于一个太爷爷的,司马颙是司马懿三弟司马孚的的孙子,也是一个太爷爷的。亲缘这样远的封王,很难对皇权有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