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和郡县制是古代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两种行政管理制度,其中的分封制是早期统治阶层比较喜欢用的方式,历史比较典型的是周、西汉和西晋,后来的明朝虽然也形成封国,但所封诸王基本没有地方行政权力,只享受王的待遇。前面的三次分封,周维持有实权的西周和傀儡时代的东周更约800余年,西汉则是在初年盛行分封制,景帝时期出现七国之乱后逐步废止。西晋则是在开国皇帝司马炎去世后不久引发八方之乱,最终被北方游牧民族攻入关内,部分贵族南迁建立东晋。同样是分封制,为何区别这么大呢?
1.西周分封
在牧野之战后,周朝正式确立,但居于主体的周人并不具有绝对多数,只是天下共主,参与讨伐殷商的力量中许多原本就是已经存在的诸侯和方国,还有殷商贵族也需要采取措施,妥善处理,需要给他们保留一个封国,于是建立了宋国,为了监视殷商贵族,派遣武王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在建立邶、鄘、卫三国以监视,这就是历史的三监。最重要的是周人的势力之前只是在西部一隅,很难辐射到全国,只有分封宗族和功臣,才能消化扩展大部分东方的土地,因此选择让最得力的宗族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和最大的功臣姜尚去东方,分别建立了鲁国和齐国。
周朝的分封制是在当时生产力相对低下的情况下,采取的妥协措施,最初是很有用的,除了三监之乱外,很少有诸侯作乱,这里面有周王室武力强大的原因,有周朝礼法的约束,同时也有各个诸侯勤王的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夹带血缘和恩赐的分封就出现了弊端,属于宗室的姬姓诸侯国国君和周王室的血缘在变远,功臣的后代对于王室的恩情逐步淡化。他们对于自己的权力更多的认为是自己祖先的,的确,周王室只是分封了一块土地,其余的需要祖先披荆斩棘的开拓。比如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国,最初只是给王室养马的,发展成为后来的西部豪强。这样就造成了他们对王室的分离倾向。如果王室一直强,诸侯永远是诸侯,维持自己臣子的地位。但西周后期,周王室自身实力在下降,大诸侯实力在上升,此消彼长,造成王室老大地位不稳,更不凑巧的是,西周除了周厉王、周幽王两个昏君,厉王时期的国人暴动已经动摇了王室的根本,幽王时期的废长立幼,更是对自家礼法的挑战。被废的太子也就是后来周平王逃到自己的外公申国家,联合戎狄灭掉了西周。
东周表面看,是从周平王开始的,实际上历史上还存在一个周携王,形成二王并立的局面。周携王是周幽王的弟弟,周平王的叔叔,被一部分诸侯王拥立为新的周天子,同时周平王也被其他诸侯拥立。其实这一幕已经注定周天子傀儡时代的开始,天子被拥立和后世的某某帝被拥立一个效果,大权旁落。真正的天子只有继承,没有被拥立,拥立意味着需要支持和承认才可以继位。周携王作为小宗是没有继承权的,周平王有弑父嫌疑,同样不具备成为天子的资格。他们走正常的法理是不能成为王的。这是礼崩的开始,但不是完全,因为大诸侯还没有吞并天下的能力,于是进入了霸主时代,这就是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周天子还具有名义天下共主的地位,成为五霸控制天下的工具。到了战国时期,七雄形成后,周天子连工具都不是了,只是牌位,最终因为周赧王的一次冲突,周王室被灭掉。
纵观周从兴起到灭亡,再到分封以及东迁,后又历经春秋战国的全过程。周朝的分封完全是周人为了维护天下,采取的分散化管理措施,依靠分封形成类似于的诸侯国联盟一样的国家形式,随着内部诸侯实力的增加,作为中心的周天子开始被削弱,但因为特定的时候,周和各诸侯国依靠周朝的礼法这样的盟约维持,在没有绝对实力前,谁也不敢威胁周天子的地位。